何子彥: 東南亞關鍵詞典「G」條: 鬼影寫手

亞洲藝術文獻庫現正於圖書館展出駐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的多媒體項目《東南亞關鍵詞典「G」條: 鬼影寫手》,展期為3月21日至8月19日。何氏於文獻庫駐場期間策劃這個由互動網絡平台及「無限映畫」組成的裝置作品,並與Pad.ma、Bani Haykal及森永泰弘攜手創作。該作品挪用多位佚名作者創作的影音材料進行實驗創作,這些片段不斷更新及無限播放,意圖挑戰在數碼時代下電影的定義。
 
項目圍繞著一個命題:東南亞這個概念是由什麼拼湊而成? 何子彥所創作的「詞典」由多個變形且捉摸不定的角色、概念及類型之敘述所構成。是次展覽探索敘事如何建構身分認同及理念,以及多種媒介如何超越但又同時受制於其本質下去創造和詰問集體行動。

作品的其中一個角色及主題為Gene Z. Hanrahan。據聞這名作家曾編寫16本跨越不同意識形態的書目,如《馬來亞共產主義的鬥爭》、《海明威—瘋狂歲月》及《50篇著名東方小說》。何氏在進行研究期間,發現有關Hanrahan的資料少之又少,因此懷疑他是美國政府在冷戰時期虛構的作家。在何氏的電影作品《The Name》中,這名神祕的美國作家無所不在。何氏挪用了陳腔濫調的荷李活電影橋段,剪輯超過二十段有關美國男性作家的影片,把他們塑造為無所不知的敘述者及世界編年史家。
 
除了電影作品、網上詞典、以及十六本著作外,這個裝置作品包括了《The Name》的劇照,採用光柵印刷技術製作而成,暗示影像的不穩定性。作品邀請訪客及讀者一同思考關於作者、真實性及權力的問題。

展出期間,何子彥將與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武洪章臺展開藝術家對談。文獻庫亦將於講座同日的上午 10時至中午12舉辦早午餐會。

何子彥利用歷史及哲學文本和藝術品,創作電影、裝置及劇場表演。其作品曾於古根漢美術館(紐約,2013年)、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畢爾包,2015年)、森美術館(東京,2012年)及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11年)中展出。其電影作品曾於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中首映。

何子彥的裝置項目於亞洲藝術文獻庫圖書館展出,展期為3月21日至8月19日。

概念、文字及材料: 何子彥
網絡編寫平台及網站: Jan Gerber and Sebastian Lütgert (0x2620)"
音樂: 森永泰弘
配音: Bani Haykal
 

贊助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貝明湄、 曾慶中及Platform Projects, Singapore。 

 

 

相關內容

Ho Tzu Nyen The Name (Still)
與何子彥對談
LIKE A FEVER | 對話

與何子彥對談

劉淑莊

(只提供英文版)

圖片:《Free World》期刊的封面。
冷戰時期的期刊、美國干預和 亞洲藝術
LIKE A FEVER | 札記

冷戰時期的期刊、美國干預和 亞洲藝術

梁皓涵

The Nameless
地下世界:評何子彥的《無名》
LIKE A FEVER | 札記

地下世界:評何子彥的《無名》

Chương-Đài VÕ

hoTzuNyen_list
駐場藝術家 | 何子彥
活動 | 駐場計劃

駐場藝術家 | 何子彥

2013年7月10日至2017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