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on cinema, contemporary art, performing art and blogging in a span of more than a decade.

An Independent Discourse refers not only to the solitary nature in studying uneven areas in contemporary art,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independent pursuit of art criticism itself.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tries to weave a network about contemporary art in Taiwan through a myriad of people, art works, data and events.' - translation from the Preface

Includes author's biography. The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is also available in Asia Art Archive's collection.


「這是一本彙集超過十年的評論所成的文集, 其中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的『論叢』, 分別是電影、當代藝術、表演與部落格。

『獨立論述』既意味著試探某一異質性領域時, 不可避免的『孤獨』狀態, 也意味著『論述』表現的自身即是一種'獨立'的追求。但是這本文集對於作者而言, 並非單純地作為工作成果, 或是彰顯某個專業主體的結果, 相反地, 是論者通過許多相關的人、作品、資料與事件所編織出的『網絡』」。 - 節錄自「序」

包括作者生平。

Alternative title

Yi zhong du li lun shu

Access level

Onsite

Location code
REF.HCH
Language

Chinese - Traditional

Publication/Creation date

2010

No of pages

613

ISBN / ISSN

9789867009951

No of copies

1

Content type

anthology, 

monograph

Chapter headings

序─關於「獨立」論述

01 電影筆記

何謂秘密?─論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愛慾[S]的介面[s]—王家衛的《手》

知曉是枝裕和

恬靜的批判者—是枝裕和

一天的「步いても」—《橫山家之味》

矩陣中的氣息:充氣與呼吸之間的流變—試論是枝裕和的影像技術

白色的黑夜與電影的齒痕—從德萊葉到拉斯﹒馮﹒提爾

作為Prozac的電影—《在黑暗中漫舞》的100×n

終結的歷史與待續的故事—論《魔洛神》中的幾種「藝術」對話

流放的聲音—從《生命輓歌》談蘇古諾夫的樂聲

李相日的《69》:布萊希特的私生子—不革命無罪﹒但很無聊

忘懷的技術與愛的世界觀—宮藤官九郎的電影語言

一項狂歡技術﹒而非無謂《午夜駭瞌浪人》的瘋狂力量

絕對的愛=絕對的腐化—《湖畔殺人事件》

生產性影像的流轉—《喜劇之王》演出的香港電影

殖民記憶的電影手法—速記彭浩翔的《伊莎貝拉》

沒有流星的日子

珈琲の味—侯導電影的「時光」之城

用影像訴說轉變—讓影片成為商品:從侯導《最好的時光》說起

《楊德昌》的台灣寓言—運用妄想症批判法的儒者

當代專家的無責任狀態—從《寶島曼波》說起

交易鏈與東部主義—淺談《流浪神狗人》

你我的距離—淺談《不能沒有你》的個人觀後感

02 當代野調

記思—

新感性: 「可愛」與「放空」—作為一種氣象生理學

微型感性: 概述新感性的社會性

行為(動)如何可能?—無器官身體的「思維-身體」

動態類比與微分數位—台灣的影像創作變形記

當代藝術中的位址奇觀:災難抑或火星

影像藝術的「在場」之術—消費現實與虛構未來的拉扯

藝術行動中的「後-地方」與認同

從外掛的策展到「外掛-地方性」

記事—

政治的影像

V2的「新媒體-行動劇」

嗆展與共ManifExpo-en-commun—關於零八五月展潮的藝術政治

「意淫」如何成為「數位」的政治性工具—簡述【假動作3】的微型技術

科技時代的倖存之味—林冠名與果凍時代

無實驗的時代與經驗的創造:徘徊在自由廣場與北美館之間的年輕創作者

尋找缺席者的十年—五次雙年展的後殖文本

「負心漢」的白爛秀:以生活為名對「自我」宣戰

藝術公民:從身份到文件—論【台灣當代藝術文件】展

「抬頭」考:記【抬頭一看,生活裡沒有任何美好的事】特展

記人—

流浪者的陸塊:淺談莊普的「賭徒-藝術家」與「藝術家-詩人」

斷裂,以視線結構作為策略的影像—自陳界仁作品漫漶而出的影像經驗

感性分配下的健康幸福—從【美哉台灣】論對於白內障式觀看的抵抗

錯位的影像本體論:電影與影像—藝術的分歧—從王俊傑的《微生物學協會:狀態計畫II》談起

無人房間:數位影像中的無人稱觀看—論王俊傑的【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

存在的抽象之眼—試論袁廣鳴的「生命-影像」

酒神的電影景域—初探吳天章的影像佈署

成人童書的觀看問題—論姚瑞中的「生成-攝影」 (becoming-photo)

穿梭內外的身體工程—論潘大謙的慾望「熱燃機」

價值的重力學—論涂維政的文明考古學

「作者政治」、「巴洛克式」作者與「作者性人物」—關於幾個台灣當代錄像個展:王雅慧、曾御欽、郭奕臣

流變為充氣娃娃的新藝術主體 —從蘇育賢的藝術解域談起

蘇光光(蘇育賢)的珍珠白:在Youtube上找得到—「宣稱自由」的「設計-藝術」

浮游於表面的調焦狀態—從【很膚淺】個展論疑世代的對話性

面具與處女膜—論余政達的微型感性政治

猥褻技術下的一種純真—張立人-K's Art【Irdina】個展

日常的紀錄與虛構—論莊凱宇的【光景】系列

沒有眼神的慶典—論陳敬元在政治中的不適

03 劇場與運動

新感官主義的政治劇場—記托瑪斯.歐斯特麥耶

蒙太奇式的無盡對話—論莎夏.瓦茲的《Dialoge'99》

身體記憶的活體實驗—論莎夏.瓦茲的《軀體》(Korper)

海納.穆勒的政治劇場I歷史性-政治性

海納.穆勒的政治劇場II等待影像的文本

等待並非等待什麼 Luc Bondy導演的《等待果陀「中」》

旅行的靈魂:一種地形學的運動—今天,因為《熱情馬祖卡》

藝術是時代的鏡子—愛蘭妮.卡蘭德若與影像

哈姆雷特的鏡子:To dance,or not to dance.

04 不只我

我—

為何1929?

與雷的另一段對話

我如何成為一個問題

阮玲玉的遺言:人言可畏

又是複雜的一天

整整三年

批—

盲目的科學性:四五年級生給台灣的禮物

觀察

被殖民者的崇高「框架」

台灣選舉的1001招:真相的爆炸

永遠沒有勝算的選舉

政治鬥爭抑或民主意識?

台大校長的道歉與「自私」的種子

威權復辟

失去容貌的警察:法西斯的晨曦

蘋果之歌的分享 與專業警察的無知

靠悲如何公共化

關於320與臥底的二三事

與—

苔客宣言:Nollywood—全台在地戰鬥營—以後,創作課的想像

哪裡屋之狡兔三窟

慾火鳳凰或者愛

Nori(lly)Cercle的開端

多樣性與表現性

「我們」的訴求

土撥鼠00

後地方與當前的處境

台灣語法1:示意「不希望……」的科學性

台灣語法2:「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台灣語法3:「這只是內耗,無效啦」

課—

碎形思考

關於身體 前言

關於身體(一)

關於身體(二)

關於身體(三)

關於身體(四)

身體的出發點

身體與瞬間即逝的哲學

建築、身體與社會性

關於丹托一文的再思考

媒材的再思考

觀—

科技人與影像當代性

政治性的說明

屬於楊德昌的夜晚

張乃文的【不是東西】

116事變的啟示:書中自有哪裡屋

慾照事件

「小屋」的未來

致謝

An Independent Discourse
Share
Citation
Rights statement

In Copyright

What does this mean?

This item is covered by one or more copyrights. It is available for research only or use within Hong Kong’s fair dealing rules. Please do not copy, re-use or reproduce this ite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copyright holder.

An Independent Discourse, 一種獨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