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sets out to examine the internal workings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hys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 three East Asian cities, namely Tokyo, Shanghai, and Hong Kong. Based on the Marxist geographical theory of David Harvey's, with aids of other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theorists including Baudrillard, Bourdieu and Lefebv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ways in which how the globalised expansion of capitalism in late twentieth century has changed a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city's physical land, and also its urban planning. Ultimately she tries to explore how such production of new space, driven by the globalisation of capital flow, has changed the citizen's ways of living from a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 seemingly global cosmopolitanism. 

Includes a bibliography.

In the Library office. Please ask a Library Assistant to access the book, and return it to the library desk after use.



消費社會如何運籌、生產,進而創造都市新地景?
人們在都市街道日常的自然活力又如何在資本擴張、流動之中重新發現、滅絕又重新生發?
本書試圖揭露全球都市空間如何透過全球化經濟與消費進行內在形構,援引知名文化理論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以及後現代地理論述學者索亞(Edward soja)等重要理論,深刻剖析東京六本木新城、神樂(土反)的町營造運動,上海外灘、香港利東街與屯門公園等在地城市街居空間在全球化年代所展現出的新面貌。(摘自出版社網頁。)

Title type

Translated

Access level

Onsite

Location code
REF.KYC
Language

Chinese - Traditional

Publication/Creation date

2011

No of pages

364

ISBN / ISSN

9789866204227

No of copies

1

Content type

monograph

Chapter headings

第二部

東京

引言:回歸亞洲—東京城市空間發展的轉向

一、藝術消費、消費藝術—六本木新城

六本木地區之背景歷史

六本木新城—Artelligent City的誕生

六本木新城發展概念

1. 文化與藝術:消費空間的襯托物

2. 商業購物空間設計

3. 公共空間設計

4. 虛擬的學術文化空間:Academyhills

5. 高檔次的住宅及辦公大樓

6. 程式化的區內連繫網:「六本木藝術三角」

結論

1. 藝術虛擬化、生活消費化

2. 城市最後也不過是一個超巨型的商場

二、從傳統到地方認同—神樂坂之町營造

所謂町營造

神樂坂之町營造

1. 神樂坂的所在地

2. 神樂坂的歷史

3. 神樂坂的「路地」

4. 文化傳承:從古蹟到生活空間

5. 神樂坂社區生活

結論

香港

引言:赤裸裸的「雙元城市」—香港城市發展的危機

一、社區營造還是社群主義—香港灣仔反對利東街拆除行動的觀察

導言:利東街重建與反拆除—從爭取合理賠償到反拆除

市區重建的理論背景:仕紳化(Gentrification)

灣仔利東街重建個案

1. 反對利東街拆除行動的過程

2. 「地方」論述的成形

3. 從「向迪士尼學習」到喜帖街文化論述的建構

4. 文化大眾的文化仕紳化的進程

結論

「嘉年華式狂歡之軀體」的鬥爭—屯門公園長者之空間創造

屯門公園事件簿

1. 屯門在哪裡

2. 屯門公園環境的描述

3. 唱歌跳舞要把命拼?—研究起因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的設定

6. 觀察與發現

生活空間的意義

1. 載歌載舞、免費娛樂

2. 建立社交網路,締造身份認同

3. 表演歌舞,掌聲中贏取賞識與認同

4. 嘉年華式的狂歌熱舞,高齡人士的生命歡愉與活力

結論

1. 長者歌舞活動創造了城市新意義

2. 官辦藝術的矛盾與暴力

上海

引言:文化創意之城?邁向全球化之城?—上海發展的迷思、虛擬與真實

一、歷史與藝術的商品化—論上海浦西重建所營造的城市文化

歷史地標還是消費地標?概論城市重建中的上海外灘

1. 上海新天地—販賣最新穎的懷舊

2.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展示衰落的「老上海」

品味空間的消費還是藝術空間的創造?泛論創意產業園區

1. 「每個週未玩膩了普通娛樂場所的都市消費者」的新去處:創意產業園區

結論:在城市中,讓我們重新彰顯「人」的課題

二、從上海到全球化

西方「全球城市」強勢論述對上海的「分類」及「收編」

從中國整體發展出發—中國學者對上海發展的論述

結論:上海是否一個(邁向)全球化的城市?

第三部

結論:全球化的脈絡中的東亞城市

第一部

導論

資本主義的空間運籌-David Harvey理論總述

城市文化-日常生活的發現和完結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East Asian Cities: Urban Cultures of Tokyo, Shanghai and Hong Kong)
Share
Citation
Rights statement

In Copyright

What does this mean?

This item is covered by one or more copyrights. It is available for research only or use within Hong Kong’s fair dealing rules. Please do not copy, re-use or reproduce this ite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copyright holder.

Tag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East Asian Cities: Urban Cultures of Tokyo, Shanghai and Hong Kong, 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 上海, 香港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