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main navigation] [Skip to secondary content] [Skip to quick links] [Go to accessibility information]
有關《藝文》及投稿
對Soje、Hoyoung Moon和Jaewon Che而言,「過量」可以聯想為蝸牛黏液的痕跡,也可以是潛意識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又或是泛濫的愛情
朱嘉喬在文中思索自慰一詞的詞源,並反思以翻譯謀生以及「只寫不作」的二三事
以下推介館藏由阿三撰寫,主題為香港同志藝術
耶蘇、蔣竹韻、娜布其及苗穎討論中國的美術學院於千禧年代的社會及意識形態轉變
楊天帥爬梳日本「藝術項目」的起源及發展歷史,檢視西方的「社會參與藝術」理論,深入探討可應用於日本脈絡的批判框架
新晉女性主義藝術群體「明日少女隊」反思日本的行動主義、性別平權和視覺表徵
張嘉倫探索文獻庫中有關目前社會運動的小誌館藏。
何慶基記述他由尋找香港獨特的文化身份,到努力消弭這觀念的轉變。
《學不可教》的策展人翁子健與 Özge Ersoy談藝術教育中的精神傳承
朱嘉喬探討木刻版畫如何於動盪的時代中為釋放情感及細微的論述騰出空間
Nicholas Gamso 探討任航與城市空間及酷兒身體政治的互動。
夏碧泉檔案項目在火炭工作室的使命告一段落。負責項目的檔案管理員以當中的幾件藏品訴說個人歷程
池上裕子
何慶基探討如何策展呈現香港複雜文化身份的展覽
鍾宛芝
馮美華探討藝術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分享建構本地藝術教育的經驗
林潔汶、文晶瑩和黃潔宜討論本地藝術家、藝術空間和展覽如何探討性別暴力和不公義的議題
Nilima Sheikh 討論她在巴羅達工作室所應用的四種顏料之歷史和物質性
翁子健反思廣東藝術以及在表述上所面對的挑戰。
Bruce Quek省思偶然性、與怪異零散細碎並存的制度秩序,以及獨立檔案館的意義。
何慶基省思90年代香港、神話人物「盧亭」,以及書寫藝術歷史的重要性
何慶基思考何謂「藝術」、「策展」的取捨,以及評核和界定藝術的權力
編者的話
陳立
以下推介館藏由嶋田美子撰寫,縱觀日本1990年代至今的女性主義和女性主義藝術發展。
「推介館藏」為一系列主題性精選書單,選材來自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由特約作者擬題及撰寫。是次推介館藏由劇場編導及藝術工作者趙川編撰,主題為身體及劇場在亞洲的變遷。
是次推介館藏主題為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小誌和獨立出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