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展戴漢志(Hans van Dijk)檔案的討論始於2011年2月,當時在北京的策展人/畫廊經營者張黎跟我說,到了2012年便是戴漢志逝世十周年了。在中國,大家一般稱戴漢志為「老漢斯」(而稱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 [Hans Ulrich Obrist] 為「小漢斯」)。到2011年4月,我才真正見識到這個龐大的檔案庫,當時我跟傅郎克先生(Frank Uytterhaegen)見面,他在這十年來守護着這個從1980年代末就開始建立、一直到千禧年初才停止的檔案庫。

那麼,戴漢志是誰呢?他在中國做什麼?為什麼他收集這麼多中國當代藝術的資料?他是怎樣收集的,是怎樣做到的?他最初的目標是什麼?還有,更重要的是,關於1990年代的中國藝術,這些資料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戴漢志來自荷蘭,他學習的是藝術與設計,曾在1960年代中在阿蘭漢學院(The Academy of Arnhem)學習過色彩構成,在1970年代中在燕豪芬修讀過工業設計。在1970年代,戴漢志成為了一名設計師,在1975年開設了一間小設計公司,製作家具,也做絲網廣告。在1980年代,他對中國的明式家具產生了興趣,引用了很多明式設計到他自己的設計中。

為了更了解中國古典家具設計,戴漢志在1986年到南京大學讀書。到了1988年,卻將研究的對象改變為中國現代藝術。戴漢志對來自杭州、上海和北京的中國新藝術的了解日漸增加,當時的八五新潮正熱鬧,戴漢志結識了一些藝術家,與他們開始通信。

經過一輪研究之後,他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文革之後的中國繪畫︰風格發展和理論爭辯〉('Painting in 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tyle Developments and Theoretical Debates'),並分成兩部份,發表在荷蘭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Leiden)的學術期刊 China Information 上。在八九天安門事件後,戴漢志回到荷蘭,在兩年間他繼續學習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和藝術史。

到了1991年,戴漢志開始籌備一個中國藝術的展覽,因此有機會回去中國幾次。這個展覽就是1993年1月最先在柏林的世界文化宮舉行、後巡迴到歐洲各地展出的《中國前衛藝術》展。這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包括丁乙、耿建翌、方力鈞、張培力、王廣義、黃永砯等。憑藉這個展覽,再加上同年的《後八九中國新藝術》和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1993年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上重要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它踏上了國際的舞台。

中國藝術文件倉庫(China Art Archive and Warehouse,簡稱CAAW)的正式成立是在1998年。在此之前,當戴漢志在1993年搬到北京並決定居住當地,他也成立了一個單位,名為新阿姆斯特丹藝術諮詢(New Amsterdam Art Consultancy,簡稱NAAC),多以此名義組織活動。NAAC的活躍時期在1994到1998年之間,在這段時間戴漢志將中國當代藝術家介紹給很多西方的策展人、記者、收藏家和漢學家。他也在北京各種的臨時空間,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組織了不少展覽。其中,自1996年起,他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畫廊做了一連串的展覽,這兒算是可以穩定地使用的場地。

戴漢志致力於在中國和西方藝術之間建立橋樑。在這方面,他策劃的其中一個最廣為人知的展覽就是《蒙德里安在中國》(Mondrian in China),展出了關於蒙德里安的文獻,同時展出丁乙、劉野、洛齊、麥志雄及伊靈這幾位中國藝術家的原作,在回應蒙德里安之餘,也呈現了中國藝術家對極簡抽象藝術的各種理解。

戴漢志到中國不同城市旅行,廣交藝術家。在沒有電郵的年代,藝術家都用郵件給他寄作品照片及幻燈片,還在信中說明他們的觀念。這些材料都保留在這個檔案庫中。

戴漢志的檔案一直保存在北京的CAAW。去年,我們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將大部份文獻掃描、整理,我們看到大概480位藝術家的檔案,中、英、德、荷雜誌50多種,包括《美術》、《江蘇畫刊》、《Art in America》及《ArtAsiaPacific》,還有關於他在中國、德國和荷蘭組織展覽的通信及文件。這個檔案還包括超過70位中外作家、評論家和學者的文章及手稿,都是討論中國現當代藝術的。另有超過1300本中外藝術家專集和展覽圖錄。

有趣的是,戴漢志自己寫的文字,給留下來的不多。他寫了幾篇中國藝術家的個人評論。另外,在1993年出版的《文化傳播中的藝術》(Art in Cultural Transmission),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講述他在外國文化中工作的境遇。,在文中他亦說明了對柏林《中國前衛藝術》展的觀點,我相信這些觀點多少能說明他往後多年收集藝術資料的準則︰

1. 我們展出的不是西方藝術,而是來自中國的現代藝術。
2. 所謂的中國藝術,即中國傳統的藝術,現已死亡,不可能再成長,只為是官方機制仍然養活着而已。
3. 那些抱有浪漫想像的西方藝術愛好者,總在追求地道的「非西方」藝術,這樣就把非歐洲文明世界的族類,僅僅視為高貴的野蠻人,而否定了他們也需要個性解放和現代化。

這三個論點說明了戴漢志對當代藝術的看法,也多少說明了他自己支持、擁護哪一種藝術和藝術家。這也指出了他對「當代」的評價︰他的標準是「一視同仁」的,不會因為環境不同而改變,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一樣的。

 

戴漢志與藝術家洪浩,1994年,北京。攝影︰張海兒
戴漢志與藝術家洪浩,1994年,北京。攝影︰張海兒
當戴漢志在南京留學時(他來中國為了學習中國古典家具設計),他對中國的青年前衛美術運動產生了興趣,特別是在南京、杭州和上海發生的。
戴漢志與藝術家倪海峰,上海,1988年 當戴漢志在南京留學時(他來中國為了學習中國古典家具設計),他對中國的青年前衛美術運動產生了興趣,特別是在南京、杭州和上海發生的。

 

在他的檔案庫中有一份荷蘭文的打字稿,是戴漢志在1980年代末寫的,內容是介紹張培力和池社(張與幾位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小組)的文章。這份打字稿也包括了這些藝術家的自述,由戴漢志翻譯成荷蘭文。
戴漢志致張培力信稿,1988年 在他的檔案庫中有一份荷蘭文的打字稿,是戴漢志在1980年代末寫的,內容是介紹張培力和池社(張與幾位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小組)的文章。這份打字稿也包括了這些藝術家的自述,由戴漢志翻譯成荷蘭文。
丁乙的三張畫,1988年
丁乙的三張畫,1988年
《蒙德里安在中国—─蒙德里安文献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北京國際藝苑畫廊﹝後巡迴到上海及廣州展出﹞,1998年
《蒙德里安在中国—─蒙德里安文献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北京國際藝苑畫廊﹝後巡迴到上海及廣州展出﹞,1998年

依檔案中所見,戴漢志與上海藝術家丁乙的聯系始於1980年代。丁乙是與戴漢志合作得最緊密的藝術家之一。戴漢志為他對組織了兩次個展,分別是1994年在上海和1998年在北京。丁乙高度抽象和富秩序感的繪畫風格,或許會讓人想到構成主義,而在1960年代的荷蘭,當戴漢志在當地學習藝術和設計時,最盛行的風格正是構成主義。戴漢志的檔案中有大量丁乙早期作品的圖像,還有關於這位藝術家的不少研究材料。

除了為中國藝術家組織展覽外,戴漢志和NAAC也舉辦活動和展覽以推廣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藝術交流和比較研究。這些活動包括觀念藝術小組新刻度和德國藝術家Gunther Uecker 合作的展覽(《對話﹒北京》,新柏林藝術中心[n.b.k.],1995年)、中國攝影家羅永進和德國攝影家Thomas Struth合展,還有十分重要的《蒙德里安在中国》──展出了荷蘭藝術家蒙德里安的文獻,和幾位同樣探索抽象線條和圖像的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原作。這個展覽由荷蘭領事館和NAAC聯合主辦,參加的中國藝術家有丁乙、劉野、洛齊、麥志雄及伊靈。

 

趙半狄,《月光號》,1994年
趙半狄,《月光號》,1994年
趙半狄的展覽《月光號》現場
趙半狄的展覽《月光號》現場

 

 

趙半狄的個展《月光號》應該是NAAC所組織的第一個展覽。當時,趙半狄還被視為一位非常有前途的青年寫實主義畫家,但這次展覽標示了他對繪畫媒介的徹底放棄。戴漢志並不經常為他自己組織的展覽撰寫文章,但這次他寫了一篇短文,解釋了趙半狄的令人摸不着頭腦的風格轉變︰


「『天哪,為什麼一個擁有無限天賦的油畫家放棄了他的藝術,用尋常家具、豬的肋骨和打字機一類的東西,莫名其妙地胡搞起來?這是對他的才能的浪費,是中國現代藝術的悲劇』。這是趙半狄以前的中央美術學院一眾教師的抱怨。

『為什麼我們最有前途的藝術家捨他的媒介而去,他本可以憑此財運亨通,難道他自己不知道或是他發瘋了嗎?』趙半狄以前的收藏者呻吟道。

答案很簡單︰趙半狄是一個藝術家,不是匠人,也不是商人,他不為技術,也不為金錢左右,而且嚴格來說,他關心的不是藝術,而是生活。」
 

***

張海兒1994年個展的邀請卡
張海兒1994年個展的邀請卡

在1990年代,中國沒有為現當代藝術而設的美術館、藝術中心或畫廊,所以當代藝術的發展缺乏了必須的基建。NAAC是一個獨立的藝術機構,但是沒有固定的展覽空間。戴漢志和當時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和策展人一樣,每次辦展覽都必須到處找臨時場地。這是攝影家張海兒的第一次個展,展覽地點是北京日壇公園的松鶴堂,這個地方平時是擺放古董和古典藝術品的。因此,這個展覽最終產生了一種離奇的效果,牆上掛着的是張海兒的攝影──充滿憂鬱的氣氛的黑白照片,拍攝的是中國當代的城市百態,但空間裏卻依然擺放着明清時代風格的典雅花瓶和家具。

***

 

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當年中央美術學院還在王府井,學院裏有一個小展覽空間,公開出租。空間只有15.2米深、 2.56 米闊和2.7米高, 就像一條小走廊,可是,其市中心的位置卻得天獨厚,很方便做展覽。在1996年,NAAC在這個空間中舉辦了一系列個展,包括王興偉、周鐵海、羅永進和李永斌,還有一個張蕾和海鷹裝置藝術展和一檔《廣州﹒北京﹒上海》展。

***



在1990年代末,在北京的近郊,有人開始向農民租地﹝並不完全合法,但便宜﹞建屋或工作室作私人用途。戴漢志與收藏家傅郎克(Frank Uytterhaegen)和藝術家艾未未一起,在北京南邊找到了一處地方,在這裏建造了展覽和活動的空間,這就是藝術文件倉庫(CAAW)的開始。它既是獨立另類藝術空間又是畫廊,既策劃實驗性展覽,也幫助藝術家賣作品。CAAW以這種特殊的模式營運,正是因為中國既沒有另類藝術空間,也沒有當代藝術的商業畫廊。

CAAW在南北京營運直到2001年,才搬到現址,即北京東北邊的草場地。在這段期間,主要是戴漢志主持和組織CAAW的節目,經過多年到處找場地之後,他終於有一個穩定的地方,可以做一些較大規模的展覽。可惜,在2002年,就在CAAW搬到新址後不久,戴漢志便因病而去世。

***
 

戴漢志和鄭國谷,正準備鄭國谷在CAAW的個展,2000年
戴漢志和鄭國谷,正準備鄭國谷在CAAW的個展,2000年

我們知道戴漢志善於發掘有天賦的藝術家,不止在大城市,也在中國邊緣的地區。當時王興偉住在東北,戴漢志就已經知道他,並邀請他合作。鄭國谷一直住在陽江,那是廣東西南部的一個小城市。開始時,這些藝術家看起來與主流大相逕庭,但正如出版人兼chinese-art.com的創辦人羅伯特(Robert Bernell)所言,「他們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今天已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最重要的藝術家。」發掘尚不為人知的傑出藝術家,也是戴漢志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眾多貢獻之一。

版本

作者

Anthony YUNG, 翁子健

HE Xiao Fiona, 賀瀟

主題
文章
日期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相關內容

ere
以文獻庫為方法
系列

以文獻庫為方法

文獻整理究竟有何意義?

Special199
Hans van Dijk Archive 戴漢志檔案
館藏

Hans van Dijk Archive 戴漢志檔案

AAA Project Space, Archiving Materials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新聞稿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逢星期一,亞洲藝術文獻庫會刊登新評論和專訪,以及介紹研究館藏內的精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