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好友們吃喝玩樂好幾天,甭為做作品操心和奔波──有甚麼比這更爽呢?上月我到澳門參加藝術博物館籌辦的「以身觀身」時,總不期然這麼想。


以身觀身2008──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及亞洲行為藝術邀請展

「以身觀身」首辦於2005年,今年澳門藝術博物館如舊以公開比賽形式徵集香港、澳門、中國內地及台灣行為藝術家的作品,發展出一種增收館藏的巧妙策略。今年,藝博館收到106個藝術家合共219件作品[1];而邀請展則由中國擴展至亞洲地區。

澳門藝博館可算是在中國境內首個以行為藝術作專題展覽的公營藝術館,而「以身觀身」亦在中國行為藝術圈內備受矚目。將行為藝術單純以紀錄文獻形式典藏到藝術館是一回事;僅就行為的圖片及錄像紀錄評選一個作品的優劣又是另一問題。今屆「以身觀身」找來學者、策展人及藝術家組成評審團[2],選出了四個優秀作品,而其中兩位獲選藝術家更會被帶到20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實地發表行為作品。

今年藝博館將比賽一事保持低調──在開幕典禮上並沒頒發獎狀,只在展覽開幕期間由策展人遞送給各得獎者──但比賽這形式,不免成為焦點所在。評審行為藝術作品的準則為何?如何定義行為藝術並與一些涉及演出元素的攝影及觀念藝術作品作比較?大部份評審均是沒實踐或專注行為藝術的藝術家或評論人(霜田誠二除外,他是國際知名的行為藝術家,亦是行為藝術節的搞手),他們如何從中國行為藝術的脈絡裏理解一個作品?每當我跟參展藝術家在不同埸合的聊起來,這些問題總是不其然的浮現出來。

我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做行為藝術的藝術家,儘管對比賽這回事有所抗拒,仍難抵爭取機會擠身於如斯重要的中國行為藝術平台。行為藝術總愛挑戰,甚至乎顛覆主流和常規,而在香港、澳門、中國內地和台灣,亦因應不同的社會、政治及文化,演變出不同的風格和形式。譬如說,在中國內地行為藝術不只被定性為非正式的藝術形式,甚至乎──如成都的藝術家周斌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一直備受不同形式的打壓。事實上,近年內地朋友屢屢傳來關於一些行為藝術被狠批,或是行為藝術節被公安監視的消息[3]。另一邊廂,回歸中國後香港和澳門人的身份轉換,又或是台灣本土意識及對「中國」身份的抗拒,這些有關「中國」的社會政治議題,也深化了「中國行為藝術」這概念裡的文化衝突。藝博館作為一個公營藝術館舉辦「以身觀身」,無疑在中國藝術圈裏,以及國際藝壇上,肯定和強化了中國行為藝術。有見兩岸四地面對以上種種的挑戰,我更希望能藉此展覽,概括近年中國行為藝術的近況之餘,也了解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如何相互定位;而走上這個官辦的平台,跟其他藝術家打開匣子,也可以就「中國行為藝術」展開對話──儘管我們在不同地方的行為藝術節總有機會碰頭。

事實上,近年來行為藝術節在中國及亞洲百花齊放,促進了亞洲甚至世界各地藝術家不斷的緊密交流,這從是次展覽中有關行為藝術節的圖冊、海報及單張等文獻(資料由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可略知一二。行為藝術節跟座談會或研討會不一樣,即使是言語不通或是文化差異,藝術家也能透過同一時空下的即場實踐,展開批判性對話。如是者,「以身觀身」既定位作一個文獻展,而非一個展演的平台,可算是開創了一個推廣行為藝術並促進藝術家交流的新模式。

既然意義重大,「以身觀身」兩屆間的轉型,足以影響中國行為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年「以身觀身」雖然不及上屆回顧及論述中國行為藝術發展般野心勃勃[4],但邀請展除了請來中國(包括台灣)行為藝術家外,亦展示了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泰國及緬甸藝術家的作品紀錄,將中國行為藝術放到亞洲版圖並展開對話的意圖自是明顯不過。只是,在開幕期間兩三天的行程裏,我看到的是,言語不通,藝術家的互動自是有限了。年輕一輩的藝術家如幸鑫會竭而不捨的拉著我或其他人充當翻譯,好讓他與其他亞洲藝術家交流交流;一些較年長的藝術家,往往就只繞著其他華語藝術家的圈子交往。其實這情況在大部份的行為藝術節屢見不鮮,只是我在猜疑,「以身觀身」伸延至亞洲的做法,是一番促進中國與亞洲各地交流的美意,還是(無意識地)張牙舞爪擴展中國自我中心的行為藝術國度?

縱觀今屆「以身觀身」的展覽,可說是辦得開放不定而緊慎,策展人不只對參賽數字或作品內容沒甚分析,連所邀請的亞洲藝術家在各地區的代表性也隻字不提。展覽前言都是關於整個項目的概括思想和題目跟中國古代哲學的關聯。中國行為藝術當下狀況如何?從徵集收到的作品中可以概括作結論嗎?譬如說,與2005年相比,今屆得獎者全是年輕一輩的藝術家,而且平均分佈在不同地區──來自香港的白雙全、北京的刮子(劉成瑞)、成都的幸鑫和台灣的吳逸中,全部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刮子和幸鑫的作品都見一種刻苦沉重的力量;反觀白雙全與吳逸中都在輕鬆嘲諷日常生活裏如呼吸或微笑的動作。入圍作品中,女性藝術家只有四位(佔百分之十五);男性有二十三位(佔百分之八十五),比2005年減少了[5]。這些以偏概全的數據當然不足以代表整個中國行為藝術現況(至少因為並非所有藝術家都有遞交作品),但性別或地區的分佈或多或少都顯示了兩岸四地的行為藝術狀況。其他涉及的議題,如文化政治和社會政治背景等,都沒有於展覽開幕期間在中國或其他亞洲行為藝術家之間公開地及正式地討論過,看來,要策展中國行為藝術,尚有不少可能性有待推進和發現。

感謝澳門藝博館的殷切支持,讓我參與了是次「以身觀身」的展覽,也讓我有機會與來自中國內地、台灣和亞洲各地的藝術家朋友歡聚一堂。吃喝玩樂總是快樂的──正如其中一位亞洲藝術家跟我說,能像藝術節般與好友共聚,卻又不用做演出,自是一大樂事!作為一個藝術家,也作為一個研究行為藝術的人,我更渴求一個務實又充滿想像力的平台,讓我們能更深化討論兩岸四地的行為藝術,開展更多可能性,推動行為藝術的發展。澳門藝術博物館既已啟動了「以身觀身」如此前瞻性的項目,我深信,假以時日,定必能為中國行為藝術帶領出新的路向。


1. 藝博館徵集的行為作品均以攝影及錄像紀錄呈現,其他如相關物件或殘餘物並不包括在內。
2. 評審團包括:王林(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張培力(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主任)、霜田誠二(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藝術(NIPAF)總監)、賴香伶(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吳衛鳴(澳門民政總署文康部代部長)及江連浩(澳門藝術博物館顧問)
3. 最新近的例子,就是在北京宋庄「廣場行為藝術工作坊」的藝術家被不知名者粗暴地驅趕,而公安卻沒秉公辦理。(見「廣場」活動策展人王楚禹的博客:http://blog.artintern.net/wangchuyu/23063
4. 「以身觀身2005」除展覽外亦舉行了一整天的中國行為藝術研討會,請來香港、澳門、中國內地及台灣的研究員講述各地區的行為藝術狀況;而展覽圖冊亦收錄了兩岸四地的行為藝術年表。
5. 「以身觀身2005」入圍作品中,有兩個藝術家組織(佔百分之五);八位女性藝術家(佔百分之二十);三十位男性藝術家(佔百分之七十五)

相關網站
澳門藝術博物館
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2008 
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2005 及 邀請展

亞洲藝術文獻庫感謝以下各位捐贈有關行為藝術資料,資料現正於「以身觀身 2008」文獻部份展出(以筆劃序):王楚禹、伊藤塔莉、周斌、相西石、香港作動、荒井真一、陳永賢、陳式森、陳進、舒陽、黃銳、福島佳奈、霜田誠二、亞洲文化協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 、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 、菲律賓文化中心 、Hong O Bong 、Juliana Yasin  、Nguyen Nhu Huy 、NIPAF Executive Committee、Ronald Ruiz、TUPADA REVOLT、及由文獻庫各亞洲地區之研究員提供協助 。

版本

作者

wen yau, 魂游

主題
札記
日期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標籤
行為藝術 展覽史 藝術書寫
分享

相關內容

AAA Project Space, Archiving Materials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新聞稿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逢星期一,亞洲藝術文獻庫會刊登新評論和專訪,以及介紹研究館藏內的精選項目

Inward Gazes: Performance Art in Asia - Exhibition by Invitation 2008
Inward Gazes: Documentaries of Chinese Performance Art 2008
展覽圖錄

Inward Gazes: Documentaries of Chinese Performance Art 2008

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2008專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