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記

藝遊誌 | 威尼斯 — 哥本哈根 — 巴塞爾

200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由博納米一手策劃,展覽期間一片燠熱難當;相形之下,2005年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氣氛截然不同。就此,觀者很容易會將氣氛上的轉變歸因於今年天氣較為清涼。總的來説,展覽期間雖偶有零星混亂,但觸目所及均予人較為冷靜平和、低調內歛之感。

去參觀韓國喧囂的《門後的秘密》展覽之前,我先造訪了奧地利展廳內舒巴斯的巧思奇構 ——《絕地》。我在該處佇立良久,不捨離去;我時而徜徉於梯間,時而穿梭於「山形」展廳的木走廊,漫無目的地信步四遊。以色列展廳展示的是紀本納的錄像《樹屋》,片中記錄了紀本納如何拆卸一些木製傢俱,並將之組裝成一間趣味盎然的樹屋。若想觀賞別的佳作,那就請隨我到兵工廠區,觀眾在此可以用諾恩舒萬德的裝置作品《 […]》撰寫一封無字密函,因為藝術家已把打字機的所有字鍵換成了句號;要不然,我們還可以到德國展廳聆聽「藝術衛兵」載歌載舞地高唱「這是多麼的現代、現代、現代」,或者移師美國展廳,觀賞羅希卡《帝國的命運》組畫中雖有紕漏但悦目依然的韓國文字。

在韓國展廳內,雙年展專員金順中(首爾Artsonje藝術中心的前任助理總監)將展覽場地平均分配,以免過分突出個別藝術家的作品,唯一的例外是置於展廳頂端的構築物,它是藝術家崔化用鮮紅塑料籃子組裝而成。在展廳後端新設的窗台上,展出了一組用塑料杯子罩著的袖珍泥塑,許多觀眾對 Ham Jin 這個系列的作品皆讚嘆不已。據金順中解釋,這些小泥塑是用蔬菜類黏土製成,因此引來了大群螞蟻,主辦單位唯有將行之移至場館外,並用杯子蓋着加以保護。

哥本哈根的首爾風情畫

早於威尼斯雙年展開幕的前幾天,《首爾:城市今貌》主題展已在哥本哈根的夏洛特堡展覽廳拉開帷幕,其靈感主要來自首爾的混亂局面。籌辦這次活動的是獨立策展人 Lee Ji-yoon 和 Pontus Kyander ,參展的首爾藝術家和藝術家團體共有27個。通過大會的精心安排,觀眾終於得以體驗藝術家之間以及作品與場館之間一些微妙但往往遭人忽略的相互作用。例如,Jeon Yeon-doo早前曾在首爾展出他用中老年人翩翩起攤的照片拼成的牆紙,當時場地擁擠且天花低矮;值得慶幸的是,夏洛特堡的展覽場地寬敞開揚,為它提供了舒展的空間。首爾一家著名畫廊展出了 Young 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的 Flash 動畫作品《蓮華》。其他參展作品包括:Lee Sookyung的《USO》,這是一個熒光飛碟,其上端是個迷你版的首爾模型,而下方則堆放了一些衣物;Nam Zie創作的是一個類似金屬刑具 / 介面的機械裝置;而 Park June-bum 的兩齣錄像作品則投射於地板上。

亞洲藝術文獻庫:巴塞爾參展經歷

第36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於 [2005年] 6月12日至19日期間召開。為此,我們在香港的文獻庫中精心挑選了一批材料,以期將巴塞爾的展出攤位打造成一個小型的亞洲藝術文獻庫。雖然許多觀眾均大惑不解,不明白為何藝術博覽會裡竟設有一個無商品可賣的文獻庫,但許多人亦覺得它大有用處,認為它有助解決當前亞洲藝術家在國際上缺乏代表聲音及資料匱乏等問題。

這正是「藝術對話」(與博覽會同期舉行的研討系列)探討的課題之一 ——《美術館展望:中國風貌》 —— 備受與會者關注的主要原因。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總監徐文玠出席了相關的研討會,並以演示會的方式介紹了香港各美術館的現況,並闡述了一個本土文化區域 [西九龍] 發展項目所衍生的種種問題。此外,來自北京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官藝先生亦在會中談到了他新設的一個展覽場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張永和所提出的一個理想建築構思。主持人歐布里斯特曾問張永和,他心中理想的博物館是何等模樣,張永和就此描繪了一個可以按不同的展覽品、需要及願望加以調適的靈活多變的藝術空間。

原文分別刊於亞洲藝術文獻庫2005年7月號的《文獻庫通訊》,以上僅為其摘要。

 

版本

作者

Iris MOON

主題
札記
日期
2005年7月1日 (星期五)
標籤
東亞 《Diaaalogue》
分享

相關內容

AAA Project Space, Archiving Materials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新聞稿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逢星期一,亞洲藝術文獻庫會刊登新評論和專訪,以及介紹研究館藏內的精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