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main navigation] [Skip to secondary content] [Skip to quick links] [Go to accessibility information]
與藝術家、藝術史學家、作家、研究員、策展人和領域裡其他專家展開討論
耶蘇、蔣竹韻、娜布其及苗穎討論中國的美術學院於千禧年代的社會及意識形態轉變
林潔汶、文晶瑩和黃潔宜討論本地藝術家、藝術空間和展覽如何探討性別暴力和不公義的議題
鍾玉文與郭清夷分享怎樣將當代藝術帶進課室,並關顧受「Zoom 倦怠」煎熬的教育工作者
馮美華探討藝術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分享建構本地藝術教育的經驗
「公共性」並非一項預設條件,而必需努力習得。以下為Vasıf Kortun與Özge Ersoy討論藝術機構、公眾和機構聯盟。
杜柏貞與文獻庫研究員翁子健討論亞洲藝術文獻庫在中國有關行為藝術、區域主義、女性藝術工作者和展覽歷史的項目
Nilima Sheikh談及她在敦煌石窟的體驗以及該遺址對她作品的影響
Nilima Sheikh 討論她在巴羅達工作室所應用的四種顏料之歷史和物質性
黃小燕、Özge Ersoy
Sabih Ahmed、Sneha Ragavan
Boris Groys、張頌仁
黃湲婷
劉淑莊
徐文玠、黃子欣
陳光興、Rasheed ARAEEN
池上裕子
富井玲子、池上裕子
小勝禮子、中嶋泉
Charles ESCHE、Diana FRANSSEN、Nick AI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