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A FEVER

平行敘事

(一)
(二)
(三)
(四)
關於 Francisco Camacho

我們今天的世界,儘管經濟發展多元,科技先進,文化依然是各自為政,甚至彼此孤立,文化之間的觀念隔閡,令國與國互相誤解。分隔各個文化的鴻溝,仍然存在。

我們心中的世界圖像、我們的社會身份及知識,大多建基於一套理想。尼采在 《不合時宜的沉思》 中斷言大家對歷史進行科學探求,其成果或會摧毀脆弱的心智,甚至妨礙未來世代從事自身文化的改革和復興事業。德勒茲對這理論的回應是:歷史的真實,不等同於人們切身體驗的真實。

順着這思路,我認為中國海員曾遠渡太平洋,追尋或會在彼岸發現的事物。當我們觀察美洲在西班牙統治前的考古文物時,發覺跟世界其他地方社會的器物很相似,而這些不同的文化使用了一些相同的技術,這就令以前所證實的說法不能成立。

這兩個系統的考古藝術文物,要了解其中的關連,考驗在我們須摒棄對科學和藝術的文化功能那些先入之見。要探索中國和南美洲 「古代文物」 的相似之處,而做到不偏不倚,就得尋找新方法,使我們找到的那些似乎無理可循的實物證據,符合學術研究那種好像十分理性的用語。

天頂 (最高點) 是一個想像點,指向任何特定地點的正「上方」,與表面的地心吸力垂直反向,而地心吸力則將我們吸向地底 (最低點) 。

天頂是個概念上的意象,當我們用想像的線把點連貫起來時,天頂就是個強而有力的比喻,而且也是個有用的工具,以便我們理解自然領域和政治領域其實都不過是想像出來的界線。天頂說明了軟力量,即吸引力,如何產生作用。

天頂的觀念有助我們畫出路線,朝向一個永不能達到的點,但會沿途指向其他點。我們讓這天頂引領前進。天頂是個概念工具,海員可能藉此想像出地平線的另一面。

天頂的概念也可應用於歷史,是說明社會怎樣演變的政治象徵。天頂作為比喻,象徵着文化體系之間各為一體的理據,但也可藉以展示某個文化在面對其他強勢文化時,如何將對方的元素化為己用。到了彼此融為一體時,這種原先孤立的文化就可說達到了最高點,但其實也可說是從此消失了。天頂這個意象讓我們藉着追尋一個永不能達到的點,去解釋各個文化如何演變。

中國人害怕汪洋大海,認為那裏藏着妖魔鬼怪。看紫禁城牆上的裝飾,就會見到許多水怪海妖。中國的宇宙觀使人們對探索大海、征服重洋毫不熱衷。因為中國又稱神州大地,人民看重土地,以陽氣為尊,而大海則未免陰氣過重。

但我們發現的證據表明早在明朝初期,中國人已遠涉重洋,遠至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洲,甚至還把一頭長頸鹿帶回中國。

比較太平洋兩岸,日常物品和祭祀禮器看來相差無幾。中國和墨西哥的玉刻工藝,技術如出一轍,而據說兩地的皇族下葬時,同樣口含玉珠。

有人認為,中國和南美洲的文物風格都很類似,很難辨別各自的源頭。按「正統」學術假說,這些相似之處是由「黑格爾精神」而來,但若把太平洋兩岸的考古文物並置而觀,就會清楚看到這和黑格爾的正反合邏輯根本搭不上邊,顯然是遠在西班牙人抵達美洲前,亞洲和美洲的文化之間就已建立了社會網絡。

依照歷史事實看來,中國可自給自足,對印度洋或域外的物品,都一無所求; 反而,中國人擔心的是西邊國境日益受異族威脅。航海探險家加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 在其著作 《1421:中國發現世界》 中,提出鄭和帶領艦隊從中國航行至美洲的假設,而鄭和的艦隊陣容比哥倫布的要大十倍。

若是真的,那麼我們看到這些考古文物,解釋其風格和技藝時,會在太平洋兩岸尋找相似的風格演變,發覺其中確有關係,就不至太牽強吧?那麼,我們是否可依照這假設,或依照 「類同」 概念,甚至天頂的概念,來建構一種方法論?

最近在日本海岸以外發現了一艘大船,船上運載的商品有瓷製的杯碟茶具,還有大量雕塑及其他藝術品。這些精緻的藝術品保存在汪洋大海已有數百年,現在才重見天日,卻都完好無損,彷彿幾個小時前才給人放在海底一樣。

 

 

藝術家Francisco Camacho努力把作品在正式/主流的社會渠道流通。他的創作着重藝術對文化帶來的實質影響,思考如何重新定義慣性的想法,使藝術得以改變我們想像社會的方式。

Camacho這個錄像計劃以15世紀初鄭和帶領中國艦隊航行至南美洲的假設為創作起點。〈平行敘事〉 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



支持機構:
Mondriaan Foundation。

版本

作者

Francisco CAMACHO

主題
札記
日期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標籤
《搜記》 第三期 拼湊亞洲 地緣
分享

相關內容

mapping-asia
拼湊亞洲
寫作系列

拼湊亞洲

AAA Project Space, Archiving Materials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新聞稿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逢星期一,亞洲藝術文獻庫會刊登新評論和專訪,以及介紹研究館藏內的精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