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A FEVER

真真假假、非人非魚話盧亭(二之一)

何慶基省思90年代香港、神話人物「盧亭」,以及書寫藝術歷史的重要性。

此札記系列輯錄了何慶基為文獻庫的Facebook專頁活動「與策展人語: 拆拆剪剪何慶基」而撰寫的帖文,以及他與留言者的互動。帖文當時與「何慶基檔案」同期發布。此札記為本系列的首篇,請在《藝文》閱讀次篇第三篇末篇

  

背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紛亂不安,移民浪潮浮現。港人對未來能否維持現有制度、運作模式以至文化特色,均充滿懷疑。以往本地文化界鮮有討論本土文化,至九十年代,本土文化則逐漸成為文化界研究創作的重要主題,當中,本土歷史和文化身份的討論尤其盛行。

百多年來,政府、文化界和學者大都冷漠對待本土文化,在缺乏資料搜集和整理的情況下,要急起直追並不容易。當時我除了研究備受冷落的本地藝術史外,亦努力搜尋香港神話,特別是神話人物,因為很多文化和部族都有其神話人物,這些神話雖不是所謂「歷史真實」,但往往是充滿智慧的隱喻,反映出該文化的性格丶經驗和歷史,某程度上比所謂「歷史真實」還真實。

那段日子香港進入歷史搜尋年代,一方面北京委托國內學者重寫香港歷史,另一方面香港民間又有人根據個人經歷努力重構本土歷史,例如吳昊、魯金的民間地區史大行其道。於流行文化層面,六十年代懷舊電影《92黑玫瑰對黑玫瑰》忽然大受歡迎,雖然出人意表但也反映當時的港人心態。

 

盧亭

上窮碧落下黃泉努力搜尋本土神話人物多年,仍茫茫不見(本地鬼故卻不少,悉之多年後我同也斯搞咗個《鬼文化節》)。有次意外地搵到個百分百香港神話人物,佢叫盧亭。

盧亭者,乃半人半魚,游走於海洋陸地間的奇特動物,原聚居大溪山(即今大嶼山),廣東多份史籍和地方誌均有零碎提及。 

盧亭吸引我之處,不單是我所知的唯一本地神話人物,也因那亦人亦魚、不是這不是那、游走於兩不同空間但仍能靈活生存,像是典型港人的化身。逃難至港,把這陌生地方變成家,是徹底的港人縮影,於是構思咗個關於香港過去、現在、將來的歷史展,叫《香港三世書——九七博物館:歷史、社群、個人》,在1997年六月三十日晚,香港主權移交儀式喺對面會展中心舉行之際,於藝術中心開幕。

展覽分四部份,第一部份「序曲」,邀請九十七個本地藝術工作者,製作呼應回歸小作品,中間有門口寫上「自求多福」小廟宇。

「個人」部份,委托三位藝術工作者與深水埗居民對話,認識佢地對回歸的看法,事關一直以來,聽到對回歸的看法,好似都係來自有錢同中產階層,想展示點草根社群的看法。

「社群」部份原打算為2047年設立的香港紀念博物館搜集藏品,邀請公眾借出其認為最值得紀念又能代表香港的東西,展覽後放進時間囊,五十年後在香港紀念館展出。借出展品除一般市民外亦有名人如劉慧卿、黃耀明等,算是個簡約零碎的前九七香港民間歷史印象。可惜因找不到地方讓我們埋藏時間囊,展覽後唯有物歸原主,但仍能一睹港人心中回歸前的香港印象。

「個人」部份關於現在,「社區」把現在伸展到未來,而核心部份是「歷史」,因為現在和將來均來自歷史。這部份的歷史,以盧亭為主。

因為有關盧亭的資料相當零碎,況且神話從來不「真實」,不同年代不斷有不同老作加添意思隱喻,是個隨年代發展出的集體創意組合。我邀請些關心香港文化的學者、藝術工作者、文化人等,在零碎史料上加料,製造並深化我們的祖先歷史,這過程絕不是胡亂吹水玩嘢,附加的絕非無厘頭,而是要反映我們認為是香港歷史文化特色的隱喻。 

這種寫歷史方法,也在挑戰歷史撰寫的問題:我們應如何為年代存證?怎樣的記錄最能代表「歷史」?什麼人有權選擇及撰寫歷史?歷史是否一定要以朝代、君主大臣戰爭等「史實」,沿時間表列出?可否像神話般以隱喻形式表述?可否由群眾根據其看法共同撰寫而不是全為「專家學者」獨有? 

構思好歷史故事後,我們邀請一些本地藝術工作者,根據整合後的盧亭歷史,製作些相關的古物。這新建構的盧亭史,仍有很多空間讓創作者加入個人想象,這些古物可強化歷史真實性,但也會製造矛盾,但歷史又何嘗不是充滿矛盾和真假難分?展覽中我們委托了畫者王亥繪畫沒有香港史正式提及卻真實出現的1197年大嶼山清島大屠殺。「歷史」真真片假假,最後還得透過由觀者決定。

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展覽開幕及其後發展如何,請待下回分解。

 

 

[以下截圖是何慶基的Facebook帖文及與留言者的互動]

 

 

何慶基(1956–)身兼藝術家、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和教育工作者,自1984年從美國回流後,於香港及國內多個著名藝術組織和高等教育機構擔任重要職位。他退休前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香港民政事務局高級研究主任、上海當代藝術館創館館長,以及西九龍文化區博物館顧問小組成員等。其策展和著作提倡從更宏觀的視覺文化脈絡理解藝術,以及藝術應該貼近群眾,開拓香港文化身份的想像。

版本

主題
札記
日期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標籤
藝術書寫 展覽史
分享

相關內容

thumbnail_0
與策展人語: 拆拆剪剪何慶基
寫作系列

與策展人語: 拆拆剪剪何慶基

本札記系列輯錄何慶基在2021年七月份於文獻庫的Facebook專頁發表的中英雙語帖文,帖文當時與「何慶基檔案」同期發布

Talkover_2007_list
回到未來時:當代藝術與香港回歸
LIKE A FEVER | 札記

回到未來時:當代藝術與香港回歸

陳建濃、黃湲婷、李嘉傑

oscar ho home
香港——追尋身分的策展之旅
LIKE A FEVER | 文章

香港——追尋身分的策展之旅

何慶基記述他由尋找香港獨特的文化身份,到努力消弭這觀念的轉變。

Oscar Ho Hingkay Archive Banner
Oscar Ho Hing Kay Archive 何慶基檔案
館藏

Oscar Ho Hing Kay Archive 何慶基檔案

Hong Kong Incarnated—Museum 97: History‧Community‧Individual 香港三世書—九七博物館:歷史・社群・個人
館藏

Hong Kong Incarnated—Museum 97: History‧Community‧Individual 香港三世書—九七博物館:歷史・社群・個人

antique2
與策展人語: 拆拆剪剪何慶基
活動

與策展人語: 拆拆剪剪何慶基

2021年7月5日至30日

loting_homelist
盧亭系列之怪物奇美拉:繪畫工作坊
活動

盧亭系列之怪物奇美拉:繪畫工作坊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香港時間早上11時至下午1時

(Deconstruct and Edit - Oscar Ho on Curatorship)
Deconstruct and Edit: Oscar Ho on the Art of Curating
藝術家專集

Deconstruct and Edit: Oscar Ho on the Art of Curating

拆拆剪剪 - 何慶基展覽策劃故事
HO Hing Kay Oscar, 何慶基
2016

Mapping Identities: The Art and Curating of Oscar Ho
Mapping Identities: The Art and Curating of Oscar Ho
2 圖片

Mapping Identities: The Art and Curating of Oscar Ho

身份何在:何慶基的策展工作及藝術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