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煥(1936 年出生,南韓)
草間彌生(1929 年出生,日本)
艾未未(1957 年出生,中國)
Montien Boonma(1953 年至 2000 年,泰國)
朱德群(1920 年至 2014 年,中國)

施珊珊介紹五位將陶瓷傳統納入其藝術創作的藝術家

 

亞洲的陶瓷傳統千年來以不同方式活現世人眼前,有時來自地下洞穴,有時來自尋常的廚櫃。陶瓷器皿將層層歷史、文化和技藝傳承至現代以至當代藝術實踐,而這些製品和工藝亦教人憶起王室、失落的部族、文明之間的接觸,以及技術成就。人所共知是哪個國度令瓷器被俗稱為「china」。

陶藝糅合藝術和科學,皆因陶匠既需具備將陶土捏成藝術品的觸覺,還得確保調合過程和陶窯溫度準確,以免作品無法成形。然而,陶藝本身的魅力在於一團泥土和碎石如何經大師巧手塑造成形,再以高溫燒製和在適當狀態下冷卻,成為洋溢獨特美感之物的過程。如當代藝術家一樣,陶匠都擁有個人習慣、美學和風格。

關於藝術和工藝的定位,坊間的爭議無日無之,而且益發沉悶,兩者能夠融洽共處的情況絕無僅有。當亞洲藝術家為表達自我尋覓物料和語言時,就是藝術和工藝世界碰撞的奇妙一刻,啓發這些藝術家採用在區內紮根已久的陶瓷技藝創作藝術。

只需快速檢視文獻庫館藏,就已找到多個例子,展示陶瓷傳統如何滲透部份當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作品。

李禹煥(1936 年出生,南韓)

李禹煥以採用重覆而簡單的筆法繪製極簡黑白畫作而最為人稱道,但他本人對李氏朝鮮 王朝(公元 1392 年至 1897 年)色彩鮮艷的藝術亦有濃厚興趣。他將其私人藏品中來自 該時期的過百幅畫作和二十七塊屏風,捐贈予巴黎集美博物館,這家法國最優秀的亞洲 古董博物館遂將館內其中一個藝廊以其名字命名,以表敬意。李氏朝鮮王朝是韓國文化 登峰造極的時期,以其青瓷聞名,作為該時期藝術品的重要鑒賞家,李禹煥不時以陶瓷創作藝術似乎是理所當然。

閱讀奇廷泫所著的《Contemporary Korean Art: Tansaekhwa and the Urgency of Method》進一步了解李禹煥的藝術實踐。

 

草間彌生(1929 年出生,日本)

草間彌生(1929 年出生,日本)

圖片:草間彌生,《All the Eternal Love I Have for the Pumpkins》,2016 年。
圖片:草間彌生,《All the Eternal Love I Have for the Pumpkins》,2016 年。

她曾以鋼、玻璃纖維和其他物料塑造其代表作 ── 南瓜,亦曾以畫作演繹同一主題, 或將它們印在匙扣、T 恤和手袋上。不過當它們化身為手繪瓷器,放在僅有手掌大小的 小盒裡展示時,易碎而脆弱之感就油然而生。草間曾入住精神病院,並以藝術作為療程 的一部分,其小型瓷質南瓜彷彿暗示生命的脆弱本質。

圖片:《草間彌生》封面,2000 年。
圖片:《草間彌生》封面,2000 年。

 

艾未未(1957 年出生,中國)

艾未未(1957 年出生,中國)

圖片:艾未未,《Dropping a Han Dynasty Urn》,1995 年。
圖片:艾未未,《Dropping a Han Dynasty Urn》,1995 年。

某程度上,他是以摔破一隻二千年歷史的陶罌而成名。探討其藝術實踐的研究員往往引用《Dropping a Han Dynasty Urn》,這件 1995 年的作品以攝影紀錄形式存留(共八幀照片),成為其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捩點。2016 年蘇富比拍賣品目錄裡其中一欄如是說:「摔破漢朝古董陶罌的舉動,象徵打破常規或既定價值,創造出破舊立新的作品,同時彰顯文物的重要性隨時變改。」

查看《Ai Weiwei: So Sorry》。

Montien Boonma(1953 年至 2000 年,泰國)

Montien Boonma
圖片:Montien Boonma,《The Pleasure of Being, Crying, Dying and Eating》,1993 年 / 2015 年。 圖片由新加坡國家文物委員會提供。 Courtesy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Singapore.

已故的 Montien Boonma 在泰國昔日務農時代和其工業化未來裡,尋覓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連繫。佛經有云:「眾生猶如泥缽,終將注定破碎」。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採用常見的飯碗堆疊成「浮屠」。

 

朱德群(1920年至 2014年,中國)

Chu Teh-Chun, Vase No. 15, 2007–8.
圖片:朱德群,《Vase No. 15》,2007 年至 2008 年。 ©朱德群,圖片由紐約 Marlborough Gallery 提供。
© Chu Teh-Chun, courtesy Marlborough Gallery, New York.

這位已故藝術家在法國度過大半生,並從事書法和抽象畫創作。他其中一套晚年作品是在色佛爾的前皇家工坊裡製作的一系列藍色、白色和金色陶瓷花瓶。策展人戴浩石在一本以這個項目為題的書裡形容:「這套作品全面探索藝術和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類近於探討傳統中國畫和書法……每個花瓶都驅使觀者展開無始無終的環迴旅程,穿越阡陌縱橫的豐饒之地,鼓勵眾人在當中尋覓自我之道。」

 

 

施珊珊是文獻庫籌募拓展總監。

在 Twitter 上關注@AAA_Ideas

版本

作者

Alexandra A. SENO

主題
館藏推介
日期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標籤
承故納新 尋文覓藝
分享

相關內容

AAA Project Space, Archiving Materials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新聞稿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逢星期一,亞洲藝術文獻庫會刊登新評論和專訪,以及介紹研究館藏內的精選項目

Contemporary Korean Art: Tansaekhwa and the Urgency of Method
Contemporary Korean Art: Tansaekhwa and the Urgency of Method
參考書

Contemporary Korean Art: Tansaekhwa and the Urgency of Method

Joan KEE, 奇廷泫
2013

Ai Weiwei: So Sorry
Ai Weiwei: So Sorry
藝術家專集

Ai Weiwei: So Sorry

AI Weiwei, 艾未未, Mark SIEMONS
2009

Yayoi Kusama
Yayoi Kusama
藝術家專集

Yayoi Kusama

2000

Montien Boonma
Montien Boonma
藝術家專集

Montien Boonma

1996

Chu Teh-Chun: Nature in Abstraction
Chu Teh-Chun: Nature in Abstraction
藝術家專集

Chu Teh-Chun: Nature in Abstraction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