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記

赤色十月:美國近月舉行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觀後隨感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6周年,波托馬克河畔舉行了熱鬧的慶典,此情此景可謂難得一見。在2005年10月1日華燈初上之際,我也來到了華盛頓,在這條美國「幼發拉底河」的岸邊靜待煙花匯演登場。蔡國強參與煙花演出已逾十年之久;[在他看來,] 每次匯演背後所隱含的政治影響仍有逐年遞增之勢。故此,藉蔡國強的璀璨煙花,來為在甘迺迪藝術中心舉辦、萬眾期待的中國文化節及隨後一整月的中國當代藝術節目拉開序幕,的確是最適合不過。

雖然華盛頓的表演藝術嘉年華剛剛登場,但若要參與一場視覺藝術的盛宴,則仍須等待兩星期,直至千呼萬喚的黃永砯回顧展在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登場。這次文化節的內容異常豐盛,其無懈可擊的裝置藝術和精心策劃的展覽日程使觀眾更為期待。迄今為止,為推動美國藝壇摒棄將中國藝術家定性為「中國藝術家」,並採納一套更為嚴格(以藝術品味而言)但共不含歧見(以掃除國家民族成見而言)的審美標準,《聖言錄:黃永砯回顧展》(House of Oracles:A Huang Yongping Retrospective)在這方面可謂居功至偉。這次回顧展是沃克藝術中心根據赫爾佐格和德穆隆的設計擴建後,自去年春季重開以來首次舉辦的個人展覽,黃永砯的眾多傑作會在館內分三層展出。

黃永砯展出的作品既冷峻尖刻地剖析了美國的霸權主義,但與此同時卻又自相矛盾地確認了美國藝術館體制經久不衰的影響力,其代表作《蝙蝠計劃IV》正是這一系列的點睛之作。顯然,《蝙蝠計劃》這個三部曲在展出時備受壓力:黃永砯複製了2001年4月一架在中國緊急降落的美國偵察機,並計劃將其機尾和機身、座艙與左機翼、右機翼分批在深圳、廣州和北京展出,但展出期間卻遭到了有關當局的查禁。據坊間傳聞,審查決定是美、中、法三方政府磋商斡旋後的結果,這次事件充分反映、驗證乃至演繹了國際上一場微妙的政治角力。這正好應了周鐵海一幅舊作上的口號:「藝術界的人際關係與冷戰結束後的外交關係如出一轍。」

兩天之後,我再次踏上旅途,駕車前往參觀於羅切斯特和水牛城同期舉行的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又相輔相承的展覽。我第一站來到了羅切斯特大學校園內的哈湼特藝術館,這個小巧精緻但極具震撼力的三角形場館位於貝聿銘設計的學生中心內,北京新銳藝術合作社「聯合現場」(www.caep.com.cn)正在館內進行一個名為《錦囊妙計》的裝置項目展。聯合現場大部分的藝術家成員都是於九十年代後期,在具劃時代意義的《後感性》展覽中初次碰頭合作的。前不久,在為期一周的北京雙年展活動中,聯合現場推出的《24小時》展覽成績斐然;顯然,聯合現場並沒有為此放慢步伐。由於經費有限,聯合現場與策展人格萊斯東商談後,決定在十個成員中選出兩位(即王衛和石青)赴美。這兩位藝術家抵美後,旋即開啟國內其他成員裝箱付運的八個木箱,並就地進行組裝。至於木箱裝了些甚麼,他們事先皆一無所知。

可惜的是,我無法見證整個裝置過程,因為不足兩小時後,高名潞的史詩式作品《牆:中國當代藝術主題展》便會在七十多英哩外水牛城的伊利運河旁正式揭幕。去年夏天《牆》曾於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展出。它這次得以捲土重來,並在奧爾布賴特 — 諾克斯藝術館、水牛城大學安德信藝術館和水牛城大學藝術中心分批展出,誠然是可喜可賀。奧爾布賴特 — 諾克斯展出了多組傑出的裝置作品,當中又以徐冰1991年創作的恢弘巨作《鬼打牆》 —— 一個實物大小的長城城牆拓印本 一一 顯得尤為突出。這幅極具象徵意義的作品(這是徐冰在發生天安門事件後及前赴紐約前,以中國歷史悲劇為題借古諷今的作品)被安放在奧爾布賴特 — 諾克斯二樓一個幽暗的展廳,為它平添了一抹莊嚴肅穆之感;對比之下,它在2002年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舉行期間,雖懸於廣東美術館入口處的大廳,但卻無法達致同樣的效果。

歐洲近來亦精心策劃了一連串名為「中國年」的慶祝活動;相形之下,美國本月舉行的中國藝術展覽和活動似乎更顯得環環相扣、渾然天成。在活動期間,美國政壇發生了多宗備受爭論的事件 (例如白宮兩名幕僚官司纏身,另外最高法院的一項提名亦遭駁回),這一系列展覽雖無心插柳,但正好突顯了(戰後美國)這個多極化空間裡固有的焦慮和潛藏的機遇。

原文分別刊於亞洲藝術文獻庫2005年11月號的《文獻庫通訊》,以上僅為其摘要。

版本

作者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主題
札記
日期
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標籤
東亞 《Diaaalogue》
分享

相關內容

AAA Project Space, Archiving Materials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新聞稿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逢星期一,亞洲藝術文獻庫會刊登新評論和專訪,以及介紹研究館藏內的精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