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莫里斯 | 展覽是藝術節嗎?

過去十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如展覽般公開展示藝術的場所和場合。這也是英國藝術期刊《Afterall》自2010年推出「展覽史」系列以來一直關注的議題。相比之下,藝術節的重要性並無受到相等程度的重視,儘管其對某些地區(如東南亞)的當代藝術實踐、網絡發展對或特定的當代藝術學科(藝術家電影、行為藝術和現場藝術)均具有重要意義。這層討論的缺失也是忽略了20世紀下半葉經常舉行的大型「世界藝術節」(包括泛非洲和反帝國主義的各種跨文化慶祝活動、團結表現和聯盟)對後世的影響。 

本講座將會圍繞「展覽史」系列叢書展開,並重點討論其中最新出版的兩冊。《藝術家對藝術家:1992–98年清邁獨立藝術節》(由鄭大衛和大衛·莫里斯合編)一書以東南亞新興藝術網絡為背景,討論在泰國北部舉行的各種藝術節。《FESTAC'77:第二屆世界黒裔與非洲藝術文化節》(由非洲雜誌《Chimurenga》設計並共同出版)則講述這個1977年的重大的藝術節如何在尼日利亞昔日的首都拉各斯舉行,聚集了數以千計來自非洲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社運人士和學者,以及流散國外的黑人族群。在《FESTAC '77》發行、亞洲藝術文獻庫與「展覽史」項目合作一周年之際,《Afterall》的研究員兼編輯大衛·莫里斯將主持是次講座,透過策展和展覽史的脈絡探討藝術節,並介紹展覽研究的演變及發展狀況。

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參加。

圖片:第四屆「清邁社會裝置藝術計劃」(包括Ben Patterson等人的作品),清邁塔佩門,1997年。由Uthit Atimana和Gridthiya Gaweewong提供。
圖片:第四屆「清邁社會裝置藝術計劃」(包括Ben Patterson等人的作品),清邁塔佩門,1997年。由Uthit Atimana和Gridthiya Gaweewong提供。

大衛·莫里斯(David Morris)是英國藝術期刊《Afterall》的研究員及編輯,從事「展覽史」系列研究。其工作探索藝術研究、教育和展覽的不同方法,尤其著重實驗性和集體實踐。 他與Sylvère Lotringer合編有《精神分裂文化:事件與書籍》(Semiotext(e)/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14年),又曾與鄭大衛(David Teh)共同編輯出版《藝術家對藝術家:1992–98年清邁獨立藝術節》(2018)。莫里斯現居倫敦。 

此次活動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和大館當代美術館合辦。 

相關內容

LWpanelprogimage
表演迴路
活動

表演迴路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下午7時至8時30分

sitesofConstruction_list
建構場域 : 展覽與亞洲當代藝術史編寫
活動

建構場域 : 展覽與亞洲當代藝術史編寫

2013年8月至10月

Artist-To-Artist: Independent Art Festivals in Chiang Mai 1992-1998
Artist-To-Artist: Independent Art Festivals in Chiang Mai 1992-1998
參考書

Artist-To-Artist: Independent Art Festivals in Chiang Mai 1992-1998

David TEH
2018

Festac '77
Festac '77
參考書

Festac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