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作為場域 — 案例研究(中國,1993年)

 

「中國實驗藝術早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晚期,已經関始在國外展出,但1993年才是真正的分水嶺。在這一年,為數眾多中至大型、專門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相繼於德國、香港、澳洲、意大利及美國舉辦。這些展覽涵l蓋雕塑、裝置、甚至行為藝術等多種媒介的作品,但由於媒體對有關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繪畫的特別關注,令這一小部份作品成為當代中國藝術的「主流」。當年的這些展覽,究竟在回應怎樣的政治經濟、社會美學的迫切狀況?它們在抗衡怎樣的文化傳統,又提出了什麼的藝術史新框架?當年的展覽的策展人和藝術家碰到的最大問题是什麽?展出的場地、機構和地理因素怎樣反映在展覽命題、方式及觀眾對它們的評價?這些展覽和同一時期於國內舉辦展覽怎麽不同?國內外的評價是否不一?原因為何?中國相對缺乏研究當代中國藝術的藝術館和學術課程,在這情況下,這些「離岸」的展覽對當代中國藝術的發展和論述有怎樣衝擊和影響?本專題環節邀請了1993年的三個重要展覽:柏林的《中國前衛藝術》、香港的《後八九:中國新藝術》及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要參與者,一方面思考上述問題及分享他們各自的經歷和見解,另一方面討論展覽如何作為藝術史編寫的場域。」

 

— 杜柏貞

 

主持

杜柏貞
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主席,兼文獻庫駐紐約中心主席。2002年移居香港前,曾任古根漢美術館副總監,主持美術館的運作和外地展覽。1996年加入古根漢美術館出任項目主任,統籌關於傳統和現代中國美術的大型展覽《中國五千年》,1998年分別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和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展出。擁有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碩士和香港大學博士學位,主修中國藝術史。

 

翁子健
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資深研究員,專責關於中國的研究項目。他曾負責文獻庫的大型研究項目「未來的材料:記錄1980-1990的中國當代藝術」,於此項目期間跟100位藝術家,藝評人,學者及其他藝術界人士進行訪談,並收集了大量關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材料。他撰寫的關於中國和香港藝術的文章見於《典藏國際版》(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藝術界》、《當代藝術與投資》及artforum.com.cn等。 

 

 

 

 

與會講者

Francesca Dal Lago
藝術史家,集中研究二十世紀的中國藝術和視覺文化。在威尼斯大學獲學士學位,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化,之後在紐約大學美術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北京居留六年,當交換生後任職意大利使館文化處,1993年協助大批中國內地藝術家首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撰文範圍廣泛,包括當代藝術、共産主義藝術、商業廣告等等。現正準備出版兩本書籍,一本討論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和中國的藝術文化交流,另一本為關於中國藝術和物質文化展示方法的論文集。現於巴黎生活及工作。

 

孔長安
藝評人、策展人兼藝術家,1978年至1982年間在西安外語大學修讀英文,期間籌辦過《西安現代藝術展》並為參展藝術家。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獲得碩士學位,其後任職於北京國際藝苑及中央美術學院畫廊。1989年為《中國現代藝術展》組織委員。1991年至1993年間,到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視覺藝術系研習。1992年初以筆名「Chan Lauk'ung」,在意大利藝術雜誌《Flash Art》發表「中國前衛藝術十年:等待落幕」(Ten Years of the Chinese Avant-garde:Waiting for the Curtain to Fall)一文;1993年出任威尼斯雙年展「開放展」的策展人之一。九十年代末移居美國,現於加州生活和工作。

 

王友身
藝術家,現居北京。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後,擔任(北京青年報》藝術編輯,帶領報章成為九十年代及二千年代初報道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主要平台。1991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新生代畫展》;1993年參與第四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為孔長安策劃的《開放展》參展藝術家之一,同時為中國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經驗撰文,其後發表在《江蘇畫刊》,其他參與展覽包括《中國現代藝術展》(北京中國家博物館,1989)、台北雙年展(2000)、上海雙年展(2004)等等。

 

施岸笛(Andreas Schmid)
藝術家、策展人、作家,居於柏林。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杭州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修讀書法和美術史。自1983年起,在中國開始有關大眾對歐洲觀感的實驗藝術。1993年聯同戴漢志和岳恆策劃《中國前衛藝術》,以柏林世界文化宮為展覽首站,然後在鹿特丹、牛津、歐登塞、希爾德斯海坶先後展出。策展和創作以外,又在德累斯頓造型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當代水墨畫史。

 

張頌仁
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客座教授,香港漢雅軒總監,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成員和創辦人之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策展多個中國藝術展覽,重要展覽包括《後八九:中國新藝術巡迴展》(1993-1998)、聖保羅雙年展中國特展(1994、1996)、聖保羅雙年展香港館(1996)、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2001)。其他策展項目包括《文字的力量》系列展(1999-2002)、《幻影天堂:中國新攝影展》(2002)、《黃盒子》(2005至今)研究當代藝術與中國空間、廣州三年展2008《與後殖民說再見》、印度及中國的社會思想和當代藝術項目《西天中土》(2010至今)及第九屆上海雙年展(2012)。

相關內容

Shortlist | Exhibition as Site: Extended Case Study (China 1993)
推介館藏 | 展覽作為場域——案例研究(中國,1993年)
LIKE A FEVER | 館藏推介

推介館藏 | 展覽作為場域——案例研究(中國,1993年)

有關1993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分水嶺)舉行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