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動」旨在探索繪畫作為表演場所的各種演繹。是次展覽首度公開亞洲行為藝術先驅李文於1978至2014年間所作的畫、筆記,以及其演出紀錄。我們可透過選藏進一步理解李文所奉行「繪畫是最基本的、以時間為基礎的媒介」之理念,並回顧李氏如何將行為藝術發展出另一種形態,藉以描繪人類、環境和宇宙的日常規律。

展覽開首展出一組來自1978至1989年間的速寫本,從中可見李氏如何重新想像自己曾接受的學院藝術訓練,並拓寬其詞彙與技巧,以達至社會參與式的實踐。對李氏而言,圖像形塑是表演的關鍵元素。這種想法尤可見於1992至2001年間創作而成的《The Journey of a Yellow Man》,在影片中亦有所體現。此作品衍生自對東方主義的批判,再發展成對自由、氣候變化、謙遜及宗教行為的沉思。

一組來自1988至2002年間的速寫本及筆記本,展示了李氏如何利用線條和顏色去傳遞感情和行動。另一本1990年的速寫本,則見證了李氏對如何在肖像畫和風景畫中表現人體的早期研究。這些習作皆影響李氏後來在行為藝術中使用身體作為載體和材料的方式。在另一本來自1992年的速寫本中,李氏描繪了印度教女神拉克什米坐蓮的圖像,其身體和背景融為一體——這後來演變成李氏處理行為藝術的重要手法,他將身體動作視為繪畫線條,而動作本身則有將自身融和在世界之中的意味。

依圖書館西面和北面窗邊而列的,是多頁1978年速寫本原稿的複製本,上面畫有體態和形狀各異的素描及水粉畫。參觀者在欣賞複製本的時候,不止視線會隨紙上的線條游移,身體亦需同時在圖書館的空間移動。參觀者可從電腦螢幕上及窗旁的玻璃櫃中,觀看另一組來自1988至2014年間的速寫本。這些有關序列性(seriality)的研究令人回想起李氏作品的多樣性。

透過觀賞李文的速寫本及筆記本,我們可一窺他如何透過行為藝術敘述自我,以及自我與社會、自然世界的關係。李氏曾接受的繪畫訓練為他提供了實踐形與色的工具。

謹以此展覽獻給我們摰愛的李文。 

李文(1957–2019)為跨媒體藝術家,是形塑亞洲行為藝術的關鍵人物,影響深遠。李氏曾於新加坡美術館、電力站(The Substation)等場地舉行個人展覽,所曾參與的著名聯展則包括︰分別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及森美術館舉行的《Sunshower》(2017)、於東京宮舉行的《Secret Archipelago》(2015)、新加坡雙年展(2013)、泰國行為藝術節ASIATOPIA(2008、1998)、Third Asia Pacific Triennial(1999)、古巴哈瓦那雙年展(1997)及光州雙年展(1995)。除了個人創作,李文亦活躍於藝術家自發的倡議項目,尤其是藝術團體黑市國際(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以及Rooted In The Ephemeral Speak(R.I.T.E.S.)藝術節。 

是次展覽由武洪章臺及Özge Ersoy策展,由譚鴻鈞、郭樞棋及張恩韻協力完成。此策展導論源於武洪章臺先前所撰之文章,可於文獻庫《藝文》中閱覽。該文的更早期版本名為《Line Form Colour Action》,刊於期刊第46期《Afterall》(2018年秋冬季),14至25頁。

贊助: 

Eunei & Ron Lee; Yvonne Wang & Alex Turnbull; The St. Regis Hong Kong

 

 

相關內容

Lee Wen Archive
Lee Wen Archive 李文檔案
館藏

Lee Wen Archive 李文檔案

lee wen thumbnail
表演永不息止
LIKE A FEVER | 札記

表演永不息止

Bruce Quek省思偶然性、與怪異零散細碎並存的制度秩序,以及獨立檔案館的意義。

marchprogif
2019年三月活動
活動

2019年三月活動

2019年3月

LWE0011814
形.色.動|Frédéric Dialynas Sanchez、Verina Gfader、何穎雅工作坊
活動

形.色.動|Frédéric Dialynas Sanchez、Verina Gfader、何穎雅工作坊

2019年4月至6月

Performance_homelist
課室中的行為藝術
教學及參與

課室中的行為藝術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行為藝術練習反思學習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