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對話2024:只道是尋常」將聚焦於今年發布的白雙全檔案:星期日生活蕭競聰檔案,邀請觀眾一同翻閱檔案中記載的歷史文化,細看藝術創作、展覽及社會民間為本的藝術如何觀察「尋常」事物,並從中獲得創意靈感。是次活動旨在探討香港藝術與大眾的連結。

講座是為期兩年的《似曾消失:香港當代藝術》項目活動之一,旨在推廣香港藝術的知識,以建立及共享檔案為核心,促進關於香港藝術的創作、寫作、策展及教學。 

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各界人士報名參加。

活動將以廣東話進行,並設有英文即時傳譯。請分別登記每場講座。

 

專欄作為藝術場域
2024年12月5日(星期四)
下午6時30分至8時

第一場講座將由《星期日生活》的編輯黎佩芬,聯同藝術家白雙全及文獻庫資深研究員翁子健,對這份逢周日出版刊物的內容進行對談。黎佩芬將分享她在統籌每期內容、邀請藝術家及與他們合作等編輯工作背後的想法和經驗,白雙全將講述他以報紙作為媒介的創作及當中的思考,翁子健則會以資深讀者的身份作出回應。

報紙作為傳統及主流的傳播媒介之一,具公信力之餘,曾經也是最普及和流通的消息發放途徑。報紙的特性使其內容接觸到廣泛的受眾,題材亦貼近社會及日常生活。編輯會如何策劃每期內容?當藝術家以報紙作為媒介時,其創作實踐會否改變?個人創作如何與社會連結?當代藝術的公共性能否透過報紙的傳播而提高?

對談講者
黎佩芬(《星期日生活》主編)
白雙全(藝術家及《星期日生活》專欄創作者)
翁子健(文獻庫資深研究員及《星期日生活》讀者)

 

香港文化的詮釋與展示
2024年12月12日(星期四)
下午6時30分至8時

第二場講座將圍繞蕭競聰的個人檔案,展開對日常的觀察與詮釋的討論。蕭氏的收藏習慣源於他對博物館學的興趣與理解。他以博物館學作為方法,思考如何收集及展示「不能被收集」的事物。蕭競聰將分享他收藏的文獻資料及其背後的邏輯與思考,並與文化製作人蔡寶賢、獨立策展人丁穎茵及中大文物館副館長鄧民亮對談,探討對檔案實踐及展覽的見解。

蕭競聰身兼教育工作者、學者、策展人及藝術家,其研究興趣廣泛,個人收藏的文獻資料同樣涵蓋甚廣。蕭氏的檔案描繪了1980至2000年代的香港藝術,當中包括有關展覽歷史、藝術自發組織、教學實踐及文化政策的紀錄與閱讀資料,其收藏亦表現了他個人創作及策展的理念,尤其是他對視覺文化、被忽視的歷史及社區參與的重視。他的檔案及有關展覽詮釋的想法,反映了他對這個城市的觀察,也有助我們更深入理解香港的藝術及文化歷史。

對談講者
蔡寶賢(自由文本創作者、編輯及文化製作人)
蕭競聰(藝術家、策展人、教育工作者及學者)
鄧民亮(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
丁穎茵(獨立策展人及研究員)

 

此活動為《似曾消失:香港當代藝術》計劃的一部分,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相關內容

SKC1 (1)
Siu King Chung Archive 蕭競聰檔案
館藏

Siu King Chung Archive 蕭競聰檔案

Image: Pak Sheung Cheun Archive: Sunday Mingpao, AAA Collection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ak Sheung Chuen Archive: Sunday Mingpao 白雙全檔案:星期日生活
館藏

Pak Sheung Chuen Archive: Sunday Mingpao 白雙全檔案:星期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