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文獻庫繼3月份爲《國際藝術家交流工作坊(香港)2008:4x4》(簡稱《4x4》)舉行第一個集合8位海內外藝術家的講座後,將於5月3日舉行第二個集合另外8位海內外藝術家的講座。

《4X4》由AiR“策劃,是一個以深水埗爲創作基地的藝術計劃,並邀請4位海外與4位香港的藝術工作者,在4月份進行一系列藝術工作坊,透過即興互碰,擴闊創作領域。講座將不單向公眾介紹參與藝術家的作品,亦將促進海內外藝術家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海外藝術家

Eve Armstrong(紐西蘭奧克蘭)

從事概念藝術創作,她的作品著重物質的功能性、轉化及流動性,探討物件本身的形態,相互的關係及與環境的關連。她的作品主要利用城市中的剩餘物資,以不同方法伸延、添加、從中轉化它們的物理性及功能,展現它們的美感及有趣的形態。

Michelle Brand(英國曼徹斯特)

設計取材自生態環境。她的創作靈感來自全不起眼的日常物品,以作品直接回應種種環境問題。她對可循環的廢料的管理及應用的興趣,使她成爲專門發展再生物料的設計師。Brand支持「慢設計」的理念,這正正與現今急速的消費文化背道而馳。

Sandra Nakamura(祕魯利瑪)

她的創作聯繫日常生活的物料及處境,以藝術介入及思考公共空間。她的作品主要透過收集、聚積、分發不同的物件以成。在作品《在世界某角落的一平方米》(2006年),發掘財產的意義與法制、公共住屋、房產投機及中產化房屋發展之間的關係。

Alvin Reamillo(西澳洲Fremantle)

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作品跨媒介。近年多從事合作計劃,與個人或社群共同發展作品,過程當中塑揑社會關係,檢視全球化及文化身份流散的議題。

 

香港

陳育強

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鶴溪藝術學院完成他的藝術訓練,現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曾參與《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陳氏從事混合媒介的創作,近年他的興趣擴展到公共藝術。

朱海山

香港註冊建築師、香港珠海學院建築系系主任,從事建築及城市設計與研究。朱氏相信「非正規建築物」是構成亞洲文化的重要部份。他尤其對香港多樣性的城市景觀,及規劃與自我衍生的都市矛盾感興趣。

謝淑婷

陶瓷藝術家,以泥釉方法創作,作品精奇,並在視覺上令人難而忘懷,她挑戰一般瓷器品,從而比對出香港「即棄式」的潮流文化,顯示從個人到文化的關懷。

王浩然

生於美國芝加哥,於美國長大,現回港發展。他的作品把心理學與藝術混合,探討恐懼心理學與兒童心埋學發展。2007年舉行他首個展覽《四》,以幽默手法,展示了中國傳統習俗的忌諱,及社會中被假設的風險。王浩然現於香港藝術學院任教授雕刻,並於本地及海外活躍策劃

 

 

講座合辦

The AiR Association
亞洲藝術文獻庫
奧沙藝術基金

 

計劃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
何鴻毅家族基金
Poon Sau Kuen
亞洲文化協會
Asia New Zealand Foundation
香港歌德學院

 

 

「國際藝術家交流工作坊」背景及主辦單位The AiR Association

「國際藝術家交流工作坊(香港)」屬於英圔Triangle Arts Trust 發起的國際性的藝術家工作坊成員,而The AiR Assocation 則擔任籌辦於香港進行的藝術家交流工作坊。《4X4》將秉承2005年《現場灣仔》的精神,融合文化交流和社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