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講座(一) | 亞洲雙年展:歷史,實踐與文獻

 「究竟可否從藝術史角度探討亞洲雙年展?或者問,當今策展人的方法論和相關假設被奉若神明,藝術史分析是否也就被他們的取向和實踐逐步瓦解?提出「當代」藝術是新的「現代」藝術,是否就等於推翻過往的論述?以跨越國界去挑選藝術品為本的策展實踐,又是如何運作的?有沒有一種特定的亞洲運作模式,還是不過只是另一隻披著「亞洲」羊皮的「歐美」狼?藝術是否由本來作為國際間的交流形式,急速地變成一種由上而下建立的狹隘法典,並構成一種全新的霸權,於「跨國」(國外、全球)、「國際」(國與國之間,例如中日)和「本地」(單一國家之内,例如韓國)三個層面同時運作?

講者會分別從籌備中的著作、一些近期的文獻,包括由Paul O'Neill、Terry Smith撰寫的文章、the Biennial Foundation的資訊、以及《典藏國際版》(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等取材,回應以上的提問。」

John Clark 姜苦樂 為悉尼大學亞洲藝術史系教授,謝菲爾德大學博士。獲澳洲研究委員會頒發教授級研究基金,現正進行一個名為「亞洲現代」的項目,把二十五位出生於1850至1980年代的亞洲(包括澳洲)藝術家。劃分為五個年代群作比較研究。著作包括《現代亞洲藝術》(Modern Asian Art)(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98)、合編《觀者的眼睛》(Eye of the Beholder)(悉尼:wild Peony出版社,2006)、《中國藝術現代性》(Modernities of Chinese Art)(萊頓:博睿學術出版社,2010)、《亞洲現代性: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中國與泰國藝術》(Asian Modernities:Chinese and Thai Art in the 1980s and 1990s)(悉尼:Power Publications,2010)、《日本藝術現代性》(Modernities of Japanese Art)(萊頓:博睿學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