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組織的教育實踐作為一種視角如何令我們窺見中亞地區的特定語境 

亞洲藝術文獻庫本年度的「覓學其境」講座,將探討比斯凱克當代藝術學院(Bishkek School of Contemporary Art,BiSCA)如何在吉爾吉斯斯坦的藝術及教育領域中創建出新的社群模式。在後蘇聯時代的中亞背景下,BiSCA的聯合創辦人Diana Ukhina、Bermet Bo-rubaeva和Kanaiym Kydyralieva將分享她們在當地實行社會參與及研究計劃的經驗。透過集體介入生態及社會公義、國家博物館制度,以及自主記錄出版等面向,三位講者將介紹她們的藝術研究方法論學院。透過社會及政治科學的視角,是次講座將她們的工作延伸至構建一種基於本地藝術實踐的知識論。

文獻庫即將與BiSCA合作在吉爾吉斯斯坦舉辦「流動圖書館」,敬請期待。此前,是次公開講座將促進香港與中亞的藝術工作者之間的交流。

講座|想像的方法論: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筆記
2024年月11月9日(星期六)香港時間上午 11 時至下午 1時
地點: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講者: 
Diana Ukhina、Bermet Borubaeva和Kanaiym Kydyralieva(BiSCA聯合創辦人)

與談人: 
梁寶山 (島嶼研究網絡(香港))
嚴瑞芳 (天台塾)

主持: 
鍾玉文(亞洲藝術文獻庫) 

活動費用全免,須登記參加。 

另一版本的講座是由埋欄文化主持的野餐分享會,將於1116日(星期六)下午 4 時於澳門舉行 

Library of Saved Books established by BiSCA and Tazar at the Trash-5 Festival in the Altyn-Kazyk living area located next to the city landfill. Photo: Ilia Denbrov.
Library of Saved Books established by BiSCA and Tazar at the Trash-5 Festival in the Altyn-Kazyk living area located next to the city landfill. Photo: Ilia Denbrov.

周邊活動 

工作坊 | Ala kiyiz:吉爾吉斯裝飾與製氈 【額滿】
2024 年 11 月 9 日(星期六)下午 3 時至6時
地點: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藝術家 Oksana Kapishnikova 帶領的工作坊由兩部分組成。Ala kiyiz 是吉爾吉斯傳統毛氈地毯,以壓羊毛的製作過程結合獨特的地區圖案而製成。工作坊第一部分會介紹 Ala kiyiz 和吉爾吉斯裝飾,透過檔案圖片和對吉爾吉斯製氈技術的深入了解,參加者將探索吉爾吉斯裝飾背後的細節、獨特性、象徵和意義。第二部分是親身體驗環節,參加者可利用吉爾吉斯製氈技術,製作精美的裝飾。

聲音及錄像裝置冥想式體驗|Yoky/Dream 
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上午11時30分至下午1時
地點:Kino(逸東酒店 1 樓)

Yoky/Dream 將演奏中亞地區的搖籃曲,並特別聚焦在震動、轉化和聲音冥想。這個體驗建基於一場DJ-Storytelling的環節,探索吉爾吉斯斯坦和中亞文化的混雜文化身份。
DJ-Storytelling是一種由Diana Ukhina發展的研究藝術形式,融合了過去及近代歷史中的中亞音樂、民間故事、現代流行音樂等,通過音樂講述故事,喚起文化記憶。

是次演出與香港逸東酒店合作舉辦。香港逸東酒店是Eaton Workshop的一部分。Eaton Workshop是一個全球酒店品牌,將好客款待與前進的社會變革融為一體。

活動費用全免,須登記參加 。

歡迎所有學科的在校老師及職前老師參與。如有需要,我們可向參加者頒發證書,作為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證明。

Public presentation of BiSCA’s educational course “Contemporary Art: Theory and Practice,” 2024. Courtesy of Bishkek School of Contemporary Art.
Public presentation of BiSCA’s educational course “Contemporary Art: Theory and Practice,” 2024. Courtesy of Bishkek School of Contemporary Art.

比斯凱克當代藝術學院(BiSCA) 2020 年創立,是由八位成員組成的社會參與自發組合,以知識的流通、累積、形成及傳播為原則。BiSCA 提倡以不同形式去實踐、討論和體驗藝術。 

Bermet Borubaeva是一位藝術家、策展人,及比斯凱克當代藝術學院BiSCA的聯合創辦人。她曾協辦生態藝術節TRASH及藝術研究方法論學院。她的作品關注勞工及城市環境。她曾獲得CEC ArtsLink國際獎學金,及克勞斯親王基金會與歌德學院環境變遷文化藝術回應獎的導師獎(2022)。她畢業於ArtEast當代藝術學院。 

Oksana Kapishnikova是一位藝術歷史學家、研究員、跨界藝術家、策展人,以及比斯凱克當代藝術學院(BiSCA)的聯合創辦人。在其專業生涯中,她致力於研究與新博物館學相關的主題,透過藝術的視角研究社區、性別和生態。在藝術方面,她醉心於工藝主義(紡織)、生態藝術、攝影及裝置。她曾獲得CEC ArtsLink國際獎學金,並畢業於 ArtEast 當代藝術學院。 

Kanaiym Kydyralieva 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員、藝術家,以及比斯凱克當代藝術學院BiSCA)的聯合創辦人。在她的文本、裝置及錄像藝術中,她經常探索現實及其可能的情景。除了藝術創作,她還在大學中教授數據分析、概率論及經濟學。作為BiSCA 的一分子,她曾以CrossCulture Programme Fellow2022的身份參加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 

Diana Ukhina是一位策展人、研究員、藝術家、DJ以及比斯凱克當代藝術學院 BiSCASYNERGY Art Studio 和藝術研究方法論學院的聯合創辦人。她曾聯同 Gudskul 參與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作為BiSCA及中亞研究平台 DAVRA (2022)的一部分。她的作品題材廣泛,涉及藝術作為過程與經驗、文化記憶、性別、吉爾吉斯斯坦藝術史、新博物館學及內在生態。她的創作涵蓋研究展覽、文本、攝影、錄像、設計和DJ-Storytelling 

梁寶山藝評人,文化研究博士。島居凡二十年,近年愛上島嶼研究,為《南丫說:》聯合策展人,及《模達今昔──南丫島灣歷史及社會研究計劃》作者。成立「島嶼研究網絡(香港」,長期研究街渡,正進行一項關於馬灣的研究。氏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以及利茲大學藝術史碩士學位。201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家年 

嚴瑞芳是一位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社會參與式藝術、聲音藝術、散文電影和實驗教育。她最近的研究探索聲音作為一種設想共居形式的媒介。她是慈善團體天台塾的聯合創辦人,也是藝術團體HASS Lab的成員,積極策劃以研究、實踐和推廣藝術家主導教育為重點的公共參與項目。  

鍾玉文亞洲藝術文獻庫教學及參與策劃總監暨特別企劃總監 

Kanaiym Kydyralieva 的演講由德国 Institut für Auslandsbeziehungen的CrossCulture校友交流計劃支持。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