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從世界工廠到文化共同體

文獻庫研究員翁子健將為「教學實驗室」主持講座。

珠江三角洲曾是著名的世界工廠,它本來只是一個經濟的概念,直到1990年代,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將它界定為一個全球時代的特異城市空間,出生於廣州的策展人侯瀚如則將它視為一個實驗性的文化空間,珠三角才變成了一個富啟發性的文化概念。頻繁的經濟活動,四通八達的交通,共同的方言、民俗和流行文化使珠三角地區變成一個鬆散的共同體,通過珠三角的地域政治濾鏡去閱讀源於此地的藝術創作,增加了解讀的可能性。

珠三角有著悠久的國際貿易和往來移民的歷史,經濟繁榮,同時卻又長期作為國家政治和正統文化的邊緣地帶。面對生活和文化劣勢,珠三角的藝術家發明了種種既詩意又實用的解決方案。

是次講座為「教學實驗室:尋找當代背景」講座系列之一,將介紹珠三角獨特的文化政治經濟背景及當代藝術的發展,並提供內容大綱和延伸閱讀予參加者。

地點:亞洲藝術文獻庫 A Space 香港上環荷李活道 233 號 荷李活商業中心 10 樓

如需索取書面證明以供向校方申請出席是次活動之用,請電郵至 learn@aaa.org.hk 或致電 +852 2844 1112(內線121)與我們聯絡。文獻庫將應要求頒發證書予完成整個活動的參加者。

翁子健為亞洲藝術文獻庫資深研究員,主要負責中國項目的研究,包括重要計劃「未來的材料:紀錄1980–1990中國當代藝術」,其中收集大量中國1980年代的文獻及訪談。他同時也是廣州獨立藝術空間「觀察社」的創始人之一,第四屆Yishu當代中國藝術評論寫作獎得主。

「教學及參與計劃」贊助:

圖片:鄭國谷,《現在的書寫是對未來的承諾》,2015年。
圖片:鄭國谷,《現在的書寫是對未來的承諾》,2015年。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相關內容

Resource_China1980s_list_02
1980年代的中國:社會變革下的藝術
教學及參與

1980年代的中國:社會變革下的藝術

觀看影片:從藝術變革,看中國社會形態和思想方式演變的關鍵議題

Image: Yang Jiechang, <i>We Are Good at Everything, Except for Speaking Mandarin – PRD</i>, 2005.
珠三角:從世界工廠到文化共同體
教學及參與

珠三角:從世界工廠到文化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