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驗室」是亞洲藝術文獻庫(文獻庫)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之一,今年以行爲藝術為題。

如何認識和評析行爲藝術?如何協助學生提昇作品質素?在當代藝術發展中,行爲藝術以非傳統、去物質化的手法思考藝術與人和社會的關係,是不可忽視的一種表現方式。但對老師和學生而言,行爲藝術往往給人離經叛道的印象,似乎無法教授。視覺藝術科老師慣常用以評析畫作、雕塑等作品的方法,可不可以延伸到行為藝術?當代藝術真的完全沒有評析準則可言嗎?

延續上半年一系列關於行爲藝術的活動,藝術家兼藝評人梁寶山將以工作坊形式,與參與者一起尋找答案。工作坊會從實質教學案例、文獻庫存案,以及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出發,以小組討論評析行為藝術的方法,並輔以基礎的美學理論講解。活動旨在加强老師教授當代藝術的信心,給予學生適切指導。

是次活動將提供簡單午膳。

主持及講者
梁寶山(藝術家兼藝評人)

語言
廣東話

名額
30人

梁寶山
藝評人、文化研究博士。殖民地最後一代大學生,以記者身份見證回歸;關注藝術生態、城市空間、藝術勞動及文化政治等議題。曾為「Para / Site 藝術空間」、「獨立媒體(香港)」、「伙炭」及「文化監察」成員。文章散見於《信報》、《獨立媒體》、《藝術界》(Leap)、《藝術新聞(中文版)》、《典藏》及《端傳媒》等。著作包括:《活在平常》(2012)及《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2018)等。編著包括:《殖民地的現代藝術─韓志勲千禧自述》、《七一孖你遊香港》(白雙全作品集)、《Q[蹺]K[蹊]─陳育強標本集成》、《楊秀卓紅色二十年》及《香港藝術家故事──1998年訪談手稿》(梁志和著)等。梁氏現為藝評組織Art Appraisal Club成員。剛獲頒發「2018 香港藝術發展獎」。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 C.K. & Kay Ho Foundation 贊助。

相關內容

Performance_homelist
課室中的行為藝術
教學及參與

課室中的行為藝術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行為藝術練習反思學習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