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e, Hope and Love: Working with Communities & Housing

由藝術家、教育家及社運家黃海昌主講的講座。 

《拼湊亞洲》活動第二場講座邀得重量級講者,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舉行的亞洲文獻庫早午餐會中主講。

黃海昌將與參加者檢視透過政治介入、社區行動、及政策制定等途徑動員社區所揚起的各個大眾議題。他以Joseph Beuys提出的「社會雕塑」和Paulo Freire的「對話式行動」及「意識覺醒」為立論基礎,探討文化藝術介入的影響。

黃海昌將焦點鎖定在特定的策略與過程,並同時凸顯與社區合作以及從社區角度出發的策劃方式所涉及的複雜度,引用三項住屋計畫作為案例說明:一、與土耳其蘇陸庫雷地區的羅馬尼亞 (吉卜賽) 社群共同製作的一部影片,內容收錄當地人面臨家園即將受到摧毀而被迫四散流離的歷程;二、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一項都市活化計劃,該計劃涵蓋過去曾發生種族動亂的區域,透過與地方政府建立公私合營關係,發展成廉價住宅區;三、馬來西亞檳城一項居民參與的國民住宅計劃,以研究、數據蒐集、目標群組訪談等方式來評估居民需求,讓他們投票決定所需,並透過適當調度預算實現有關構想。

本講座的目的並非提出確切的方法或答案,而是指出各種社區合作方案均須具備批判架構與行動反思。藝術及文化的介入,能夠向這些權利被剝奪的社區賦權嗎?分裂的社區如何匯聚能量,重新整合並轉化?如何達至具體和永續的結果?文化行動與理想主義在什麼時候結束?現實政治又於何時開始?真正的變革是否非得借力於政治「護航」、制定政策並將政策主流化?

黃海昌來自馬來西亞喬治市,現為藝術家、教育家及社運家。

《拼湊亞洲》由亞洲藝術文獻庫主持,結合一系列現正開展的刊物、展覽及公眾活動,超越固有的國界、歷史、政治及經濟體系,直指跨越時空和地理的糾葛和連繫,從多角度探索亞洲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