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09香港國際藝術展,亞洲藝術文獻庫推出特備節目《後室談》,當中包括座談會及放映會,邀請行內專家及藝術工作者參與,共同探討當代藝術在今天面對的議題。
21世紀頭十年,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經濟商機密切掛鉤:過百間國際及本地畫廊在北京、上海紛紛湧現,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拍賣價創歷史新高、以及世界各地的藝術投資金額不斷澎脹。
可是,一場金融海潚,造成環球經濟萎縮,衝擊社會各階層,藝術界也要從長計議,重新定位。或許,這是時候撥亂反正,藝術不再以商品價值及投機搞作來衡量,反而注重培育本身的意念、內容及質量。
是次座談會的講者將回顧過去、展望將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以及分享一些讓人期待的項目。
講者
張頌仁為漢雅軒的總監、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成員、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創辦人之一、以及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客席教授。自1980年代,張氏以策展人身份,致力推廣中國當代藝術。
胡昉為小説家、維他命藝術空間及北京「這個店」的創辦人之一,現居廣州及北京:曾任《文獻十二》(Documenta 12)的編輯統籌及橫濱三年展2008聯合策展人。現為威尼斯雙年展2009的聯絡人之一,其最新作品《新人間詞話》及《觀心亭》,以小説形式探索藝評。
邱黯雄為藝術家,現居上海,其作品透過油畫,動畫及錄像裝置探索季節及時間。邱氏生於成都,畢業於德國卡塞爾大學,主修當代藝術及中國傳統文化;現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
烏利·希客(Uli SIGG)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收藏家,分別於1997年成立立當代中國藝術奬及於2007年成立當代中國藝評獎。希客又為Ringier Media Group董事會副主席、紐約現代藝術館國際文化協會及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並曾任瑞士駐中國、北韓及蒙古的大使。
姚嘉善為獨立策展人及當代亞洲藝術學者,現居北京及三藩市。姚氏又為《典藏國際版》編輯委員、北京「箭廠空間」創辦人之一及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兼任學院成員,並於2007年獲首席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著有《生產模式:透視中國當代藝術》。
主持
田霏宇(Philip TINARI)為駐北京的藝評人及策展人,同時為Artforum特約編輯及《Artforum China》創辦編輯,以及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亞洲諮詢委員,其文章見於《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Parkett》、《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中文期刊《讀書》、古根漢美術館及Serpentine Gallery的展覽圖冊,並曾編撰概括1978至2008年中國藝術史的《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