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是向大眾展示藝術作品的平台,在亞洲更不經不覺間同時負起建構地區當代藝術史的重任。亞洲區內向來缺乏有系統的當代藝術公共收藏和具規模的藝術史學系,因此區内歷年來的展覽,背後的策展理念、籌辦機構的方針以及與展覽相關的書寫和文獻,統統成為建構藝術史的第一現場。

展覽將藝術品並列展示,既產生視覺對話,又帶出新的命題。作品被挑選的原因及其展示方式,主導了觀眾對作品的理解和其隱含藝術史論述的詮釋。展覽圖錄的文章、電子出版物及專题網站,亦往往直接闡釋作品的理念。展覽需要被肯定、贊助、推廣、巡迴展出、以至被接納。要了解展覽的作用和功能,必須審視展覽背後的機構、個人、甚至國家(或多國)的需求和動機,例如是什麼促使他們支持、引導、以至策劃展覽,展覽的目標群眾是誰等。

亞洲藝術文獻庫自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展覽在區內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反映在其館藏發展中。展覽及它們的足跡 — 圖錄、邀請函、評論、攝影記錄、策展筆記及書信等等,都是文獻庫十三年來蒐集的主要館藏類別。文獻庫視研究展覽於亞洲所擔當的角色為一個需要持續進行的長遠計劃,是次研討會便是此計劃的一部分。

是次研討會以一系列舉辦於1993年前後的中國藝術重要展覽為軸心,並藉此擴闊探究展覽於亞洲之角色的切入點。研討會分為四個專題環節,分別由國際知名學者Iftikhar Dadi、杜柏貞Patrick D. Flores奇廷泫主持;三個主題講座貫穿其中,由世界傑出學人姜苦樂高士明Irit Rogoff主講。會上亦會發表六份公開徵集論文(挑選自一百一十四份提綱),「爭議立場」則由業界人士(作家、策展人及藝術家)以他們的角度切入主題,最後以策展人和學者就各人論點提出回應。文獻庫期望能透過是次為期兩天半的研討會造就一個成果豐碩的交流機會。

為配合是次研討會的主題,文獻庫較早前舉辦了一個為期約八星期的紀錄片放映會,並與本地多個文化藝術機構合作,包括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電影文化中心、香港藝術中心、Spring workshop及影意志,在不同場地播放了近二十套影片,與更廣大觀眾共同探索紀錄片是如何建構及承傳藝術史論述。

文獻庫衷心感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慷慨贊助,支持舉辦是次國際研討會,亦感謝Burger Collection的贊助。文獻庫在此感謝香港藝術中心共同籌辦是次國際研討會,以及文獻庫團隊的努力。文獻庫謹此向所有參與者致以誠摯的謝意,感謝各位投入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建構場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共同籌辦
香港藝術中心

放映會其他節目伙伴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Film Culture Centre
Spring Workshop
影意志

其他贊助
Burger Collection

出版伙伴
Yishu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設計伙伴
84000Communications

媒體伙伴
主場新聞

節目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相關內容

Out of Context
Out of Context Research Project《外圍》展覽研究項目
館藏

Out of Context Research Project《外圍》展覽研究項目

Shortlist | Sites of Construction
推介館藏 | 展覽作為歷史命題
LIKE A FEVER | 館藏推介

推介館藏 | 展覽作為歷史命題

有關展覽如何塑造亞洲藝術史的論述 (只提供英文版)

Shortlist | Sites of Construction
推介館藏 | 展覽作為製圖語言
LIKE A FEVER | 館藏推介

推介館藏 | 展覽作為製圖語言

有關展覽構想國家及/或地區的方式,以及帶動這些地理想像的因素 (只提供英文版)

Shortlist | Exhibition as Site
推介館藏 | 展覽作為場域
LIKE A FEVER | 館藏推介

推介館藏 | 展覽作為場域

有關展覽及策展者如何回應與制度、地理和觀眾有關的情境 (只提供英文版)

Sites of Construction: Exhibitions and the Making of Recent Art History in Asia
Sites of Construction: Exhibitions and the Making of Recent Art History in Asia
參考書

Sites of Construction: Exhibitions and the Making of Recent Art History in Asia

建構場域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