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及藝術教育工作者陳育強、黎肖嫻、梁美萍及蕭競聰,在系列對談中回顧多年教學生涯,為香港藝術史的發展提供另一個視角。

適逢亞洲藝術文獻庫迎來成立25周年,本年度的「教學實驗室」將目光投向過去二十多年深耕於香港各大院校藝術系,並影響新一代藝術圈的四位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我們邀請陳育強、黎肖嫻、梁美萍及蕭競聰,在系列對談中回顧他們退休前的教學生涯,探討他們的破格思維、教學方法,以及如何遊走在教學和個人創作之間。藉著四人對藝術教育的討論,我們希望以藝術教育的視角觀察香港藝術歷史的發展,並嘗試為新一代藝術教育工作者帶來啟迪。

此外,蕭競聰將帶領一個為教師而設的教育設計工作坊,他將與參加者一同思考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應對當前的教學挑戰,以創新觀念探索可行的教學方法。

如有需要,我們可向老師頒發講座及工作坊的證書,作為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證明。

對談|陳育強及黎肖嫻
202545日(星期六)
上午1030分至下午1

藝術系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否培養藝術家?藝術系課程應該如何設計,來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體驗?身為藝術家,在教育中是否擔當著與創作時截然不同的角色?

是次對談邀請到陳育強與黎肖嫻,共同探討藝術教育與創作實踐的關係。陳育強多年來教授西方媒介創作課程,將當代藝術創作的不同實踐融入自己的理論體系;黎肖嫻曾創立多個跨學科的科目,關注新媒體藝術與不同領域的對話與融合。二人將從多年教學經驗出發,探討藝術教育如何影響自身對創作的思考,以及在課堂中如何平衡理論與實踐,並強調藝術教育不僅是技術傳授,更是對思維和創造力的啟發。

與談人
洪強 (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

主持
鍾玉文(亞洲藝術文獻庫)

圖片:於陳育強退休前最後一個授課日給他舉辦的驚喜派對。由藝術家提供。
圖片:於陳育強退休前最後一個授課日給他舉辦的驚喜派對。由藝術家提供。
圖片:學生貼在黎肖嫻辦公室門上的圖片和明信片,(左)創意媒體學院,2010 年; (右)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2023 年。由藝術家提供。
圖片:學生貼在黎肖嫻辦公室門上的圖片和明信片,(左)創意媒體學院,2010 年; (右)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2023 年。由藝術家提供。

對談|梁美萍及蕭競聰
2025510日(星期六)
上午1030分至下午1

我們如何量度、理解,甚至拉近藝術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藝術教育又該如何走出課室的框架,真正「落地」與現實社會對話?

是次對談中,梁美萍與蕭競聰將分享他們的教學實踐,拆解如何將視覺藝術(visual art)的教學拓展延伸到更貼近香港語境的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讓學生理解藝術教育不僅是技術訓練,更需要培養對廣泛文化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

與談人
黃詠珊(又名飛天豬;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

主持
鍾玉文(亞洲藝術文獻庫)

兩場對談為公開講座,歡迎公眾參與,如欲參與,請按此登記。

圖片:「未来 Wèi Lái」油麻地的社區藝術項目,2019年。學生在油麻地山水回收店以視覺物質文化來了解油麻地區。由藝術家提供。
圖片:「未来 Wèi Lái」油麻地的社區藝術項目,2019年。學生在油麻地山水回收店以視覺物質文化來了解油麻地區。由藝術家提供。
圖片:「 虛構幻境」裝置課程練習, CCDC舞蹈中心,1992年。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蕭競聰檔案。由藝術家提供。
圖片:「 虛構幻境」裝置課程練習, CCDC舞蹈中心,1992年。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蕭競聰檔案。由藝術家提供。

教學工作坊
第一節:2025510(星期六)下午230分至430
第二節:2025524(星期六)下午230分至430

蕭競聰將與參與老師共同設計視覺藝術課的教學實驗,嘗試在現有課程框架下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據此釐定合適的教學主題和學習活動。老師將於兩星期內在常設課堂中「小試牛刀」,觀察同學的反應、學習進度以及可能面對的難題。

在第二節工作坊中,參與者將分享各自的實驗方法、成果和挑戰,以及推行過程中的點子與困難,讓工作坊成為經驗交流的平台,為日後的視覺藝術教學注入新靈感。

工作坊名額25個,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兩場工作坊專為教育工作者而設,參加者必須參與5月10日當日上午的講座。

圖片:蕭競聰與學生於社會創新設計課程的課堂進行設計批判,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圖片:蕭競聰與學生於社會創新設計課程的課堂進行設計批判,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黎肖嫻為跨領域藝術家、學者及當代媒體藝術策展人。其實驗性錄像作品著眼於香港的城市生活與史學方法的實驗,並建基於結合批判理論、電影理論和音像民族誌的女性感性素質。黎氏曾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從事教學與研究25年,創立了多個跨學科的  新媒體藝術科目。

陳育強曾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27年,主講西方媒介創作課程,並為藝術文學碩士(創作)課程總監。他曾參與展覽超過一百次,包括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第二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等。他亦為多年《香港視覺藝術年鑑》主編,「城市藝坊」藝術總監;現為大館、香港藝術館、亞洲藝術文獻庫的顧問。他的研究興趣為香港藝術、混合媒介及公共藝術。

梁美萍於香港教學近20年,現是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教授。自由創作人,繼續各類創作實驗。創作理念從卑微的事物角度,觀看現實中的視覺文化氛圍,觀照自身和世界。最近的活動是參與日本的秋吉台國際駐村和中之条雙年展;臺南的蕭壠文化國際駐村。

蕭競聰為藝術家、策展人及評論員,曾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任教近30年,為學院的副教授、副院長及課程主任。蕭氏曾積極參與香港的藝術政策和教育課程開發,早年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長。他亦是八人入乂、民間博物館計劃等多個藝術團體的創始成員,熱衷於探索裝置藝術的各種可能,積極以展覽及出版等不同形式發起學生、教師、設計師之間的合作。

洪強現為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創意藝術系教授,先後畢業於香港理工設計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及設計研究院 (主修錄像及電影藝術)、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獲頒哲學博士。於2005年成立「燕老米的雅實驗室」(imhk lab),從事新媒體藝術研究及有關互動軟件藝術研發與應用工作。近年作品多集中討論以宗教、自然及心境體驗、哲學、山、水、墨、時、空的概念切入當代錄像及互動藝術所呈現之可能性。

黃詠珊(又名飛天豬)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聚焦城市發展,探討城市發展對建築、科技、身份和記憶之間的個人和公共影響。她曾與多個機構合作,包括香港藝術館、大館、金士頓藝術學院、倫敦博物館和皇家藝術學院。

鍾玉文是亞洲藝術文獻庫教學及參與策劃總監暨特別企劃總監。 

「2025教學實驗室」由蔡嘉煒、鍾玉文、郭樞棋聯合策劃,並由紀晴協助。

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慷慨贊助。

公開講座及教師工作坊為《似曾消失:香港當代藝術》的一部分,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