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由駐斯德哥爾摩策展人及作家Maria Lind主講。

展覽是向大眾展示藝術作品的平台。亞洲向來缺乏有系統的藝術公共收藏和具規模的藝術史課程,因此區內歷年來的展覽,不單是陳列作品和與作品互動的場合。展覽背後的策展理念、籌辦機構的方針以及與展覽相關的書寫及文獻,統統成為建構地區當代藝術史的第一現場。

為配合新一期《搜記》—主題為「公共、歷史、價值:展覽在藝術史書寫的位置」,文獻庫將舉辦一系列公開講座,由海外及本地策展人、教育工作者及藝術家回應及豐富此電子期刊的內容。

首個講座由策展人及作家 Maria Lind 主講,探討教育與展覽製作的關係及所擔當的角色。接受專業學術訓練對策展人的角色、工作和事業方面有何認可作用?是甚麼令這一門工作過時或需求殷切?又是否受到進行展覽活動的時間、地點、社會背景等因素所影響?

Florentijn Hofman,《橡皮鴨游世界 ‧ 香港站》,2013年。
Florentijn Hofman,《橡皮鴨游世界 ‧ 香港站》,2013年。
Courtesy of Harbour City Hong Kong.

Maria Lind 為策展人、藝評人及斯德哥爾摩 Tensta 藝術中心總監。自2008至2010年,她出任巴德學院策展研究中心的碩士課程總監,亦曾擔任斯德哥爾摩 lASPIS 總監(2005-2007)、德國慕尼黑Kunstverein 總監 (2002-2004)及Manifesta 2 當代藝術雙年展聯合策展人(1998),並以策展人的身份負責斯德哥爾當代美術館的多個項目(1997-2001)。她於 2009年獲 Walter Hopps Award for Curatorial Achievement 策展成就獎,她的著作甚多,包括論文集《Selected Maria Lind Writing》(Sternberg Press,2010)。
 

《搜記》第四期以「公共、歷史、價值:展覽在藝術史書寫的位置」為主題,以2013年舉行的研討會「建構場域:展覽與亞洲當代藝術史編寫」為起點,將研究延伸至更大範疇,包括地理、模式和理念,強調以另類方式審視和處理展覽相關議題,以及展覽對書寫多重當代藝術史的貢獻。

相關內容

FN4
公共、歷史、價值:展覽在藝術史書寫的位置
LIKE A FEVER | 文章

公共、歷史、價值:展覽在藝術史書寫的位置

編者的話

sitesofConstruction_list
建構場域 : 展覽與亞洲當代藝術史編寫
活動

建構場域 : 展覽與亞洲當代藝術史編寫

2013年8月至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