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文獻庫歡迎陳默與張欣怡參與「試下zine:小誌駐場計劃2025」。
是次小誌駐場計劃徵件反應熱烈,我們從眾多回應文獻庫館藏的投件中選出兩個提案。此駐場計劃旨在更廣泛地支持及發展文獻庫的小誌創作活動,同時鼓勵藝術家活用文獻庫館藏。計劃將以在文獻庫圖書館舉行的公眾項目作結。在第三屆試下zine駐場計劃中,獲選藝術家透過展現小誌便攜的特質,探究我們流動的路徑。重溯日常與生活的軌跡,實為漫長的旅程。
陳默的駐場小誌提案以其建築學碩士論文《海底隧道的生命與其他時間》為藍本,該論文透過另類歷史與非線性敘事重新詮釋特定場域的城市基礎建設。陳氏將探索文獻庫中有關建築、心理地理學及藝術家地圖繪製者的館藏,創作一本為通勤途中閱讀而設計的小誌。小誌以另類地圖重構通勤經驗,並化身為載具,引領讀者穿越通勤時間的邊界,抵達不同的時間線。透過反思習以為常的城市遊走方式,小誌邀請我們對通勤的效率與線性邏輯提出嶄新想像。
張欣怡延續其研究型寫作計劃,以香港新移民及女性漁民為題,並以本地神話生物盧亭為靈感,運用海洋視角切入香港身份問題。張氏深入研究文獻庫的香港館藏,探尋文化符號、路徑(而非根源),乃至魚類,最終將研究成果編製成當代神話文學小誌。
陳默的創作實踐處於建築、藝術與表演的交界,探索時間性、記憶、流動性,以及空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等主題。她的作品媒介涵蓋繪畫、小誌、版畫和聲音創作,並植根於邊緣體驗,探討空間與感官交流如何塑造我們對地方與時間的感知經驗。她遊走於二元對立的縫隙之間,尋找邊界模糊、事物互聯的空間。觀察是她創作的核心,也是一種動態的感知行為,為連結、反思與想像開闢新的途徑。陳默最近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學碩士課程,同時也是「BarofSpace」的共同發起人,該平台關注空間體驗的反省、即興對話,以及形塑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刻。
張欣怡是一位作家及跨領域藝術家,其作品關注個人情感在變動的文化與政治脈絡中的張力與複雜性。她以虛構敘事作為方法,撕裂現實經驗,以重新闡釋日常生活中被忽視、遺忘或習以為常的片刻。她曾獲第50屆青年文學獎小小說公開組季軍,並贏得由浸大文學院和語文中心合辦的第11屆大學文學獎散文組優異獎。目前,她正專注於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寫作計劃 《討海眼波》,探討香港女性漁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