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參與由亞洲藝術文獻庫2015年駐場教育工作者楊秀卓主講的「教學實驗室」。

由喜帖街「被消失」、藍屋存留引發的激辯,到後來的「天星」、「皇后」等一場又一場保育抗爭,這一切活脫脫就是一場停不了的空間爭奪戰。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楊秀卓促請大眾思考以下問題:當城市發展只關顧經濟效益,公共空間都被私有化,香港是否已演變成一個大商場?民間的歷史故事和傳統文化又是否與街道空間一同漸漸被消失?我們如何將城市空間從慣性觀念和制度的框架中釋放出來,建立更新和更積極的公民意識?

講座

 

藝術介入空間:城巿游擊創作 (1)
藝術介入空間:城巿游擊創作 (2)

日期:2016年5月7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時
對象:所有學科的老師(特別歡迎通識科、視覺藝術科的老師,以及文化教育工作者)。如有意攜同學生出席,請在報名時註明出席學生人數。講座亦歡迎公眾人士參與。
名額:80
費用:全免

以藝術聯繫社區是楊秀卓一直以來的信念,他將運用於2015年在文獻庫駐場期間的研究所得,引用在各地介入社區的創作,例如日本藝術家島袋道浩在廣場放置道具,喚醒路人思考自身與城市的關係,哥倫比亞的El Museo de la Calle「流動博物館」,讓兒童以至無家者互相交換各類生活物件等,反思、整合和分享他過往的教學經驗。

文獻庫教學社群

工作坊
日期及時間:2016年5月7日(星期六)下午2時至4時30分
地點: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上環荷李活道233號荷李活商業中心10樓)

楊秀卓將以街頭創作探索課室以外的教學可能,激發參加者就空間意義的創造力,從而擴闊視野和經驗,反思如何利用公共空間和資源進行在地教學,共同構思和設計課程。

「文獻庫教學社群」是由一班熱心的中學教師所組成,探討以當代藝術與文化作為教學和學習媒介,且運用更優良的教學素材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該環節將由楊秀卓及以下老師帶領:
歐兆偉(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李坤儀(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
柯翔(兼任老師)
戴媛婷(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
謝小華(賽馬會體藝中學)
元潔心(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
      
分享會
日期及時間:
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下午5時30分至7時30分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CVA 204室(九龍塘禧福道5號)

分享會由文獻庫及啟德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合辦,參與該計劃的藝術家及楊秀卓將就參與老師所設計的課程給予意見。

對象:視覺藝術科及通識科老師(參加者必須出席講座,以及以上兩節教學社群活動)。為建立活力多元的同儕支援小組,我們期望參與是次計劃的老師對文化及藝術充滿熱誠和興趣,並積極參與投入討論。
名額:30
費用:全免

網上登記截止日期延至:2016年5月4日(星期三)

如需索取書面證明以供向校方申請出席是次活動之用,請電郵至learn@aaa.org.hk或致電2844 1121與我們聯絡。

文獻庫將應要求頒發證書予完成整個活動的參加者。

講者:
楊秀卓本身為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向來積極策動社區藝術項目,以培育廣大觀眾對香港城市的欣賞能力和本土意識為己任。其作品曾於香港城市大學、香港藝穗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視覺藝術中心、Para Site 藝術空間、沙田大會堂及香港大學展出。他於2007年榮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藝術教育)」。

以藝術聯繫社區是楊氏一直以來的信念,他曾擔任「錄影力量」的主席(1999至2002年)、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視覺藝術科)的成員(2004至2013年)、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的主席(2010年至今)、以及鄉土學社的委員會成員(2013年至今)。從2009年起,楊氏身兼明報文化副刊《星期日生活》中的藝術教育專欄作家。

是次活動為「教學實驗室」的「另類學習空間」系列之一。文獻庫透過舉辦每年一度的「教學實驗室」教學專業發展系列,與本港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合作建立一個探討教學實踐的學習社群,並致力提昇他們對在課堂推行當代藝術與文化教學的信心。「另類學習空間」系列旨在擴闊老師的視野和經驗,探索課室以外的空間、資源和教學模式。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