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Incident occurred in 1947, whence the Kuomintang colonial regime systematically annihilated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and strictly repressed the people. Since 1993, memorial exhibitions have been held by either the people or by the government, leading research on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subjectivity in Taiwa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is book questions these commemorative exhibitions: is 2-28 Incident, as suggested in the mid-1990s, a past event that Taiwanese should put behind and move forward? How and why are "women" and "women's body" drawn into the discussion, and once again forgotten? What are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culture brought by the historical events like 2-28 Incident? How do aesthetic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the processes of witness and transformation?

The formation of memory of 2-28 Incident has to be reviewed. This book looks into it through the eye of contemporary art, taking it as a mechanism of trauma instead of simply an event. In the memorial activities and discussion on the new Taiwan emerged from history, female and people other than the male elite victims are completely left out. This book illustrates how this mechanism repeats itself in the formation of memory of 2-28 Incident. (translated from book flap)

Includes plates, a bibliography and an editorial postscript.



'二二八事件發生於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殖民政權有系統地消滅台灣知識分子,並且重重地鎮壓各地民眾; 1993年起台灣民間與政府相繼舉辦二二八紀念美展,有助當代台灣國族和文化認同與主體性的論述發展。本書針對二二八紀念美展提出三個問題:這究竟是不是如1990年代中期以後經常被提出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已經過去的「事件」,台灣人要往前看,繼續走下去?「女性」和「女性身體」如何以及為什麼被納入這個敘述,以致再度被遺忘?像二二八這樣的歷史事件的力量,會對文化帶來什麼負面影響?美學實踐如何對見證和轉化的過程提出貢獻?

我們有必要重訪二二八記憶形成的過程,在此論述中則是透過當代藝術的途徑,視其為一種創傷的結構和機制,而非僅只將它視為一個創傷事件。同時,透過二二八紀念活動和歷史化所形構的新台灣國家論述,它讓台灣對二二八事件中菁英男性受難者以外的女性和其他人完全被遺忘。本書會說明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的記憶形成過程中,如何一再重複這個創傷結構的循環。' - 節錄自摺頁簡介。

內含圖版、參考書目及編輯後記。

Alternative title

Ji nian zhi wai: er er ba shi jian chuang shang yu xing bie cha yi di mei xue

Access level

Onsite

Location code
REF.CHC2
Language

Chinese - Traditional

Publication/Creation date

2014

No of pages

907

ISBN / ISSN

9789868132566

No of copies

1

Content type

monograph

Chapter headings

序 一篇非常個人的介紹

引言

第一部 二二八事件與文化記憶的形成

第一章 紀念二二八:文化記憶在台灣1987至2004年

第一節 文化記憶如何形成之理論

第二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形塑的歷史和政治脈絡簡述

第三節 量繪1987至2004二二八文化記憶的形成

第四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一期:1987年之前

第五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二期:1987至1995年

第六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三期:1995至2004年

第七節 結論 「敘事性的戀物再現」:紀念二二八的記憶危機

第二章 「台灣美術」:二二八紀念美展的國族意識和美學政治

第一節 二二八紀念美展的論述分析

第二節 「台灣美術」是「台灣畫派」或「台灣畫」的「台灣意識」

第三節 「台灣美術」台灣、當代和國際前衛的文化混種

第四節 「台灣美術」是瓦解的左派、表現主義和社會寫實的中國木刻版畫傳統

第五節 回到「台灣美術」是「差異」的「台灣畫派」和「台灣畫」

第六節 結論

第三章 「悲情昇華」與新台灣國家的美學再現

第一節 一個新台灣國家的降臨

第二節 說出被禁止的二二八記憶和歷史:重塑新台灣國家的過往歷史

第三節 二二八男性受難者的平反:塑造一個父權和民族中心主義的新台灣國家之新國家主體

第四節 受難的女性化:讓新國家和國家主體趨於完美且完整

第五節 拒絕離開的創傷和一些「未竟事務」

第二部 理論性的重新檢視

第四章 國家,國族主義和消失的女性

第一節 台灣作為母土(Mother-land)

第二節 以異性戀和家父長制所建構的新台灣國家

第三節 性別差異的國族主義

第四節 透過書寫,找回消失的女性

第五章 二二八歷史與政治創傷的理論化

第一節 論述二二八事件何以是一個歷史和政治的創傷

第二節 佛洛伊德對創傷結構的創見

第三節 翻譯佛洛伊德:對照卡如絲與雷絲的詮釋

第四節 將二二八歷史和政治創傷的結構理論化

第三部 閱讀美學昇華(悲情「昇華」)

第六章 閱讀二二八的美學昇華

第一節 情動的動力

第二節 「移情視覺」和移情作用的各種途徑

第三節 「藝術作為創傷的轉渡站」和「藝術裡的跨主體性」

第四節 閱讀二二八事件的美學昇華

結語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2-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Share
Citation
Rights statement

In Copyright

What does this mean?

This item is covered by one or more copyrights. It is available for research only or use within Hong Kong’s fair dealing rules. Please do not copy, re-use or reproduce this ite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copyright holder.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2-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紀念之外: 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