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庫推出全新計劃 「共學一夏」,旨在將當代藝術融入探索式學習的教學法中,帶領新生代老師探索文獻庫的豐富館藏,發掘藝術創作與研究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期望通過此計劃,建立持續成長的教學社群,一同開發及共享藝術教學資源,為跨代教育工作者搭建交流與共學的平台及師友網絡。 

首屆活動由資深藝術教師關呂佩玲郭筱怡和我們一同策劃,她們將與年輕教師分享在文獻庫駐場計劃期間的發現和洞見,並設計一系列教學工作坊,協助參加者設計教案。在過去數月駐場期間,兩位老師從文獻庫逾140,000份館藏中展開了尋寶之旅──她們以學生感興趣的議題為起點,圍繞「藝術與科技」、「性別與身份」、「傳統與創新」等主題交叉比對文獻庫館藏,探索不同藝術家如何運用多元媒介回應同一主題,思考串聯不同創作和視野的可能性。 

我們亦邀請關注上述議題的藝術及設計從業者分享他們的研究與創作歷程。藝術家伍韶勁為跨領域藝術家及設計師,他將科技融入藝術創作,並應用具想像力的科技,為抽象概念尋找現實形態。林嵐則主力創作大型混合媒介雕塑及裝置,探討藝術遊走於現代人文社會各階層的可能性,並透過作品為女性社群發聲。一口設計(One Bite Design)為建築設計團隊,他們將分享一系列環繞社區與城市空間研究的社區營造項目,及其背後有關社會設計的研究應用和思考。最後,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長陳上城將以教學實踐的角度分享如何回應不同學生的需要,和參加者一同拓寬對於創意教學的想像。

參加者將聚焦於如何將不同研究方法融入創作實踐,啟發學生進行創意研究(creative research)。隨後一個學期,文獻庫教學及參與團隊和數位資深視覺藝術科老師將擔當參加者的教學同行者,支援他們在課堂中設計及實施教學計劃。 

活動對象:剛踏入教育領域的新晉中學教師(擁有一至六年教學經驗),以及對當代藝術教學充滿熱情,願意投入是次活動的教育社群的教育工作者。 

報名須知:是次活動費用全免。我們將聯繫每位報名者,於線上進行約15分鐘簡單會面,旨在讓參加者了解是次計劃,同時互相認識。主辦方將優先考慮能出席整個計劃的報名者。我們將於2025年5月20日或之前回覆各申請者。 

如有需要,我們可向老師頒發活動證書,作為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證明。 

藝術研習計劃日程:

  • 7月12日(上午10時至下午1時):關呂佩玲與郭筱怡分享駐場計劃成果
  • 7月14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傳統與創新」主題分享及教學工作坊
  • 7月15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性別與身份」主題分享及教學工作坊
  • 7月18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創新與社區營造」主題分享及教學工作坊
  • 8月29日(下午2時至5時30分):「創意教學」主題分享,參加者教案分享及討論,師友會面
  • 9月至11月底:師友計劃──課堂教學計劃實踐(期間進行三次會面或觀課)
  • 12月6日(上午10時至下午1時):成果分享及討論  

地點:CCG Library, Asia Art Archive, Hong Kong |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語言:廣東話

名額:16人  

截止報名日期廷長至: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陳上城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長,曾策劃《繪畫黃仁逵》及楊秀卓《病有我》展覽。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兼職講師。編劇導演,作品有《只是影畫》、《看電影的人》、《獅子山下2018 定風波》、《獅子山下2017 伯大尼》、《獅子山下2016  蚊之》、《安琪兒》等。

關呂佩玲為前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視覺藝術科老師,有40年教學經驗。她曾獲2011至2012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藝術教育學習領域),並獲2016至2017年度卓越教學獎。她亦在2018年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香港特別行政區)優秀表現獎。她曾擔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科目委員會(視覺藝術科)及課程發展議會視覺藝術委員會的主席,並曾擔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分區聯絡人等多個公職。   

郭筱怡擔任聖公會林裘謀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超過35年,曾獲2016年傑出藝術教師獎,並入選敬師運動委員會2022及2024年度表揚教師計劃。在她任職期間,其學校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8年藝術教育獎(學校組),以表揚其藝術教育成就。她認為藝術潛移默化的特質能感染學生,滋潤和淨化心靈,讓他們能冷靜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伍韶勁是一位跨媒體藝術家及設計師,專注於場域特定及參與式的藝術項目。他的創作實踐源自一個信念,即藝術可以和社會連繫並帶來改變。伍氏持有加拿大懷雅遜大學新媒體藝術學士學位、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永續設計理學碩士學位,並以評審一致通過的優異成績獲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頒發畢業後文憑。他自2015年起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擔任助理教授。  

林嵐是一位香港藝術家,擅長創作大型場域特定與混合媒介作品。她的作品提供了社會評論,並創建獨特的對話,允許觀眾互動與合作參與,同時激活能夠聆聽多種聲音的空間。自2009年「微觀經濟」項目以來,社會參與在她的實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與香港女工協會的女性一起工作,激發她們的潛在創造力。林嵐的作品被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包括法國龐比度中心、香港M+博物館和中國的何香凝美術館等。

梅詩華是香港的催化型建築師,為「一口設計」(One Bite Design)聯合創辦人,擅長運用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推動協作式創作。她的作品著重連結人與社區空間,凝聚社區網絡。梅氏專研公共空間、社會設計和跨學科創意策略,並帶領團隊成爲香港建築界第一家獲得B Corp共益企業認證的公司。她與團隊透過創新理念搭建起商界、公共機構與社區之間的橋樑。梅氏專注於公共機構及非政府組織領域,擁有逾五年策動項目的經驗,積極推動社會創新與參與式設計流程。    

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慷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