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將於11月舉行周年籌款拍賣,呈獻超過80件由本地和國際藝術家及畫廊捐贈的作品,並與佳士得合作於11月10至13日假The Space舉行預展。網上競投由10月30日起至11月14日於Paddle8開放。晚宴及現場競標將在11月14日於著名地標「珍寶海鮮舫」舉行,邀得300位嘉賓出席。今年,文獻庫亦與高級裇衫品牌「派」(PYE)合作,由四位曾於文獻庫駐場的藝術家設計限量版長袖運動衫。

周年籌款拍賣由以下機構慷慨贊助: 新濠國際發展有限公司、梵克雅寶、佳士得、喜龍(香港) 有限公司、XL Catlin、大亞洋酒有限公司、捷成漢伉儷、Orient Unlimited、派 (香港) 有限公司。籌款拍賣並得媒體贊助,包括藝術論壇、ArtAsiaPacific、芭莎藝術、金融時報及Hong Kong Tatler。

預展:
11月10–12日 | 11am–7pm
11月13日 | 11am–4pm

開幕酒會
11月10日 | 6.30-8.30pm

The Space
香港上環荷李活道210 號

競標:
10月30 日–11月14日 | Paddle8網上競標
11月14日 | 拍賣及晚宴

拍品精選
本年度拍賣囊括海內外多位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本地藝術家王無邪、楊嘉輝、Map Office、李傑、楊沛鏗及何倩彤;中國藝術家劉韡、張曉剛、徐冰及宋冬;以及活躍於國際藝壇的小野洋子、Nilima Sheikh、傅丹和Tiffany Chung等。



宋冬
〈十五張白紙〉
2015
宣紙 122 x 90 x 3.5cm
由藝術家捐贈


宋冬捐贈題為〈十五張白紙〉(2015)的作品,以祝賀文獻庫成立15周年。作品以每張紙上的褶皺界定了一年的日子,象徵著文獻庫成立了15年。宋冬於2011至2012年間參與文獻庫「三十六曆」的駐場計畫,重寫近36年有關社會政治、個人經驗、及藝術的歷史,展出36張手繪掛曆,並是他在香港的首個個人展覽。



楊嘉輝
〈To Fanon (“mastery of language affords remarkable power” on Chrysanthemum Sigh for viola and cello [2005]) 〉
2015
自創音樂曲譜(紙上墨水)手稿上絲網印刷
每幅29.7 x 42 cm
一套三版
由藝術家捐贈


楊嘉輝將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融合成獨特的跨媒介經驗。其作品深入涉獵新文化/技術範式,但仍深深植根於古典音樂傳統之中。這件作品中,一句來自弗朗茲•法農的引文被印於出自藝術家之手的音樂曲譜的原始手稿上。所涉及的曲譜是《菊歎》中的中提琴和大提琴部,這一樂曲曾在2005年音樂新文化節上進行了首演。楊嘉輝為首屆「BMW Art Journey」得獎者,他亦於本年度參與了文獻庫特備節目《15份邀請》,推出AAAFM99.3項目,以流動圖書車及DJ台形式進行現場廣播。



Nilima Sheikh
〈Sarhad 2〉
2014
桑格內爾紙、蛋彩繪畫
54.6 x 157.5 cm
由Gallery Espace和藝術家捐贈


在過去的12年左右,Nilima Sheikh一直關注喀什米爾的歷史,包括當地的傳說和文學。〈Sarhad 2〉屬於一系列先畫在桑格內爾紙上、後黏貼在布料上的作品,當中並使用伴有色彩的珠光顏料。作品的靈感來自當代小說家Mirza Waheed的小說《合作者》。這本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寫了生活在印巴管控區附近小村莊裡的男孩Gujjar,那裡日常生活都與這塊血跡斑斑的土地千絲萬縷地交錯著。



Map Office
〈Hong Kong Is Land 〉
2014
350gsm Hahnemuhle紙本
一套八幅繪畫 – 45 x 90 cm (第1及8幅) 40 x 90 cm (第2, 3, 4, 5, 6, 7幅)
版數: 3/5
由藝術家們捐贈


本地藝術家組合Map Office的作品〈Hong Kong Is Land〉(2014) 為一套八幅地圖製作,想像在已有263個島嶼的香港景觀上,加入8個新的人工島嶼,藉以反思全球已存問題和普世價值。藝術家組合於2012年在文獻庫駐場,探討文獻庫的實體和想像空間,創作題為〈亞洲藝術文獻庫地圖集〉的裝置藝術作品。



小野洋子

〈touch me (edition) 〉
2008
底漆帆布
30.5 x 30.5 cm
版數: 5 / 21
由Galerie Lelong捐贈


小野洋子是一位元多媒體藝術家,她發人深省的作品挑戰人們對藝術和他們周圍世界的理解。2008年小野洋子在紐約展示作品〈touch me〉。巨幅畫布覆蓋了展覽空間的整個寬度,畫布上開有切口。觀眾們被邀請插入身體的部位,包括在這簡單行為中的是隔離、暴露、脆弱、和反抗的對立元素。〈touch me (edition) 〉延續了小野關於繪畫概念的雙重性:指示與實現。



劉韡
〈無題〉
2015
鏡子,金屬
60 x 60 x 170 cm
由立木畫廊、白立方畫廊、長征空間和藝術家捐贈


劉韡的跨學科作品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顛覆感的特點。通過這件作品,劉韡延伸了他對鏡子材料性質的探索。此主題首次展示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展覽《顏色》中。大型的作品〈迷局〉(2014)在《顏色》展出,呈現在此的雕塑〈無題〉使用了一組不規則形狀和結構鏡子,喚起對尋找自我行為、有關內在與外在兩分法的注意。



張曉剛

〈粉色右手握拳的男孩〉
2015
油畫顏料於青銅雕塑上
70 x 44.5 x 29.5 cm
由藝術家捐贈


以《大家庭》系列繪畫著稱的張曉剛藉其作品探討中國人的集體身分問題。此件作品是藝術家首次在青銅表面所做的繪畫系列,曾經出現畫作中的人物附著於立體的雕塑表面,成為三維的形象。用色方面受唐三彩與埃及藝術的影響而顯得有些不真實。文獻庫於2007年與張曉剛合作將其個人檔案數碼化,包括其1970年後期至2011年之作品、繪圖及草稿、信件、相片、手稿、剪報、書目及展覽宣傳品等。



傅丹
〈Looty〉
2013
彩色照相凹印
140 x 140 cm
版數: 14/24
由維他命藝術空間捐贈

傅丹的藝術實踐探索挪用與分裂,其高度概念主義常常涉及極簡主義,詩意的個人反思及其個人經歷的參照。這件作品描繪了Bambridge拍攝Looty的原作。Looty就是那只在北京圓明園被掠至西方的北京狗。作品正是「文化輸出與再生、以及地方遺產的變遷與全球化的適時選擇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