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ner Culture Archive 邊陲文化檔案
邊陲文化於1992年在臺南成立,是該城市首個另類藝術空間(按:臺灣一般稱為「替代空間」)。這個由年輕藝術家自主經營的實驗場域,以挑戰臺北為中心的藝術體制為核心理念,致力探索在地藝術實踐的多元可能。在其三年多的營運期間,邊陲文化的實體空間經歷了三次搬遷,從最初位於臺南市立文化中心附近的崇明路,轉至民族路,最後落腳海安路,每次遷移都標誌著空間定位與藝術實踐的重要轉折。本檔案收錄逾六百項文獻,重點包含邊陲文化歷年的展覽紀錄、成員日誌、媒體報導,以及見證空間變遷的珍貴影像資料。這些文獻不僅呈現了邊陲文化從創立到結束的發展軌跡,更記錄了1990年代初期臺灣在地替代以反思藝術地理政治為實踐路徑的經驗。
關於邊陲文化
崇明路時期(1992年4月至1993年2月)
1992年1月,剛從中國文化大學畢業的年輕藝術家李昆霖與莊秀慧從臺北回到家鄉臺南,並先後在博雅藝術中心舉辦個展。期間,他們與大學同儕郭憲昌受到阿普畫廊成員、高高畫廊創辦人許自貴的鼓勵,決定共同成立一個自主空間,以抗衡當時臺灣保守與商業化的藝術環境。隨後,他們迅速召集四位在臺北的舊同學薛湧、何獻科、杜偉與賴英澤共同商討,並於1992年2月29日租下鄰近臺南市立文化中心的一個空房,將這個位於「文化中心」旁的空間命名為邊陲文化。
這群年輕藝術家在臺北求學期間即受到二號公寓與伊通公園等空間的啟發,而「邊陲文化」這名字則體現了其對藝術地理政治的批判:他們意識到臺北作為藝術中心與其他地區的從屬關係,不僅形成了地理上的階級秩序,更導致了文化資源與話語權的不均。透過在官方「文化中心」旁建立名為「邊陲文化」的自主藝術空間,他們既以空間實踐挑戰了這種文化地理的權力結構,也開展了另類的在地藝術生產。成員們更以自嘲的態度認同「邊陲性格」這一稱謂,並邀請文化大學美術系校友曾若愚執筆完成創立宣言。
邊陲文化成員對於城市環境、替代空間與藝術實踐的深入思考,深刻影響了團體的發展策略。他們認為,臺灣藝術界以臺北為重心,但臺北在國際藝術圈中其實仍處於邊緣位置,多半在追隨國際潮流與展演模式。為了擺脫這種文化依附的狀態,他們選擇回到具有豐富歷史底蘊的臺南,重新找回藝術創作的在地根源。同時,他們也試圖突破當時盛行的「替代空間」概念框架,建立一個更自由開放的實驗場域,作為臺北「替代空間」模式的替代性可能。不過,就實際運作而言,「邊陲文化」初期仍採用了當時替代空間常見的集體模式,即成員共同分擔租金、參與營運決策等,並以成員個展與聯展為主要活動,展現其空間理念與藝術特色。
1992年4月1日,邊陲文化正式開幕,第一年仍處於探索與試驗階段。他們透過開幕展、《文化生態I》、《文化生態II》等三場聯展,闡述成員對「邊陲」的理解與想像;同時,成員在個展中納入市場較易接受的平面繪畫作品,試圖藉此填補會費以外的營運資金。然而,邊陲文化在第一年租約期滿後無法承擔昂貴租金,遂遷至藝術家曾英棟位於民族路的舊畫室,以此作為新據點。
民族路時期(1993年3月至1994年底)
1993年3月,邊陲文化遷入民族路,相對低廉的租金大幅減輕其經濟壓力,也讓成員不再受限於市場需求,得以專注於深化創作理念。新空間獨特的結構也迫使成員重新思考作品與空間環境的互動,並逐步嘗試錄像、裝置藝術與混合媒介等實驗性創作。這一時期,成員組合也有所變動──賴英澤與何獻科因工作壓力與創作理念分歧而退出,文化大學校友周永忠加入。團體同時吸納了陳俊雄、廖倫光、唐壽南、陳俊傑、張和民及李三貓(李明憲)等非文化大學體系的藝術家,呈現出更多元的風格與視角。
隨著新成員加入,邊陲文化更加大膽地策劃前衛主題展覽,也逐步打破僅限成員合作的封閉模式,與外界建立更多連結。邊陲文化在崇明路時期便偶爾邀請非成員的藝術家參與聯展,但遷至民族路後,更進一步開放展覽檔期供非成員申請,並積極與不同藝文團體合作,同時更將展覽訊息刊登於《雄獅》、《炎黃》等藝術雜誌。此外,他們也開始舉辦開放報名的讀書會、邀請外部策展人、參訪其他地區的替代空間,甚至討論在北部設立據點的可能性。1993年9月,二號公寓的成員侯俊明讓出自己的展覽檔期,邀請邊陲文化至臺北的展覽空間策劃聯展。這是邊陲文化首次在臺南以外透過作品展示「邊陲文化的檔案資料」;而這次走向「中心」的經驗,也刺激了成員思考不同形式的對外交流。
海安路時期(1995年4月至5月)
1994年底,因民族路空間租約到期後房租調漲,邊陲文化成員於海安路找到一處老宅並共同翻修。這次遷移成為團體重新審視其空間定位的契機。期間,陳俊雄與莊秀慧因個人生涯規劃與創作理念分歧退出,王邦榮、杜婷婷及李維睦等新成員加入。1995年4月1日,早已搬離「文化中心」一帶的邊陲文化決定改名為「邊陲」,並舉辦一場無題的開幕成員聯展。展覽以「邊陲搬家了」作為文宣標語,預告新階段的開始。隨後亦推出行為藝術家湯皇珍的個展。
這場高強度的藝術勞動引發了成員對藝術純粹性的深刻思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創作投入上的局限──多數成員皆身兼全職工作,相較於湯皇珍對藝術的全然投入,他們往往無法保持同等程度的專注。此前,成員已因日常營運事務繁重而感到創作時間受限,在空間營運與個人創作之間分身不暇,更促使他們省思藝術家自營空間的意義與代價。在多重壓力交織下,成員最終決定結束空間營運。
1995年5月,邊陲文化於臺南文化中心舉辦《1995 邊陲》聯展,成為其最後一次展覽。解散後,成員各自發展,多數逐漸淡出藝術界;創始成員之一的李昆霖則於1997年加入臺北新樂園藝術空間,並於1998年在臺南與年輕藝術家共同成立原型藝術空間,持續為臺南在地的年輕藝術家及前衛藝術實踐提供平台。
檔案內容
邊陲文化檔案的文獻來自於不同成員各自留存的紀錄,其中以李昆霖提供的資料最為豐富。檔案依據資料性質分為十大類別,值得注意的是展覽紀錄採用「聯展」與「個展」分類方式,這種分類依循臺灣商業畫廊的慣例,有助清晰呈現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空間的營運脈絡。以下為各資料夾之內容介紹:
聯展:涵蓋1992至1995年在「邊陲文化」空間舉辦的主題聯展,以及邊陲文化以藝術團體身份在其他空間舉辦的成員聯展。
個展:包含成員與非成員於1992至1995年間在「邊陲文化」空間舉辦的個展。
日誌:匯集了邊陲文化成員記載於工商日誌中的事件,大多為成員於展場輪值時寫下的大事紀,涵蓋1992年、1993年及1995年的內容;1994年的日誌因遺失而未能收錄。本檔案僅將記有內容及日期的條目數碼化,未標記日期或沒有記錄任何事項的條目則未處理。
成員作品集:收錄了李昆霖收藏的邊陲文化成員周永忠與杜偉的作品集,內容為兩位成員各自於邊陲文化展出期間的相關資料與紀錄。
剪報:與邊陲文化相關的報紙及雜誌剪報紀錄。
年鑑:李昆霖編纂的邊陲文化歷年展覽相關文宣與報導。
名片:由邊陲文化印製的名片。
空間外觀:邊陲文化於崇明路與海安路時期的外觀紀錄。
行政文件:與邊陲文化的展覽辦理相關的行政文件、補助資料、會議、活動,及成員異動紀錄。
訪客簽名本:1992至1994年的展場訪客簽到簿,共兩本。
涵蓋日期
1992–1995
檔案語言
繁體中文
館藏使用
開放供研究使用。如欲觀看只限館內閱覽及限閱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信件、報紙剪報和未出版作品),可向香港、新德里和紐約的亞洲藝術文獻庫查詢。請於至少五個工作天前填寫「申請閱覽研究館藏」表格預約。
館藏複製
所有內容皆受版權保護,如欲發布、出版,須獲得版權所有者許可。查詢電郵:research@aaa.org.hk
保管歷史及項目團隊
本檔案所收錄的文獻來自邊陲文化成員的慷慨貢獻,包括周永忠、陳俊雄、杜偉、郭憲昌、莊秀慧、李昆霖等人,同時特別感謝李昆霖的妻女李婉寧、李珞伊代表授權。檔案的建置得益於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於2012至2015年間的研究「另類空間的回返:台南早期藝文空間發展研究──『邊陲文化』」,而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團隊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文獻蒐集、研究與數碼轉換工作;原件佚失之部分則由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提供數碼檔案。檔案工作自2023年3月展開,歷時一年完成蒐集與數碼轉換工作,並於2025年1月於文獻庫網站上線。
本檔案的研究團隊包含項目研究員汪怡君、項目文獻管理員謝以恭與何沐恬。
鳴謝
邊陲文化檔案為「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支持。同時也特別感謝佐佐目藝文工作室對於本檔案的無私支持。
70 案卷, 662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