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k Sheung Chuen Archive: Sunday Mingpao 白雙全檔案:星期日生活
白雙全的《星期日生活》收藏集合了2003至2024年期間該報的數碼化剪報。《星期日生活》(前名為《星期日明報》)自2002年創刊以來,一直是香港持續出版最久的藝術文化副刊,內容涵蓋當代藝術和藝術家創作。白氏為副刊的主要專欄藝術家之一,其收藏除了記載他的創作實踐,更捕捉了2000至2020年代的藝術生態、藝術合作和報章發行模式的同步發展。
關於白雙全及《星期日生活》
白雙全在1977年出生於福建,並於1984年移居香港。他在2002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藝術並副修神學。他的藝術實踐跨越不同媒介,包括攝影、錄像、繪畫、裝置和拼貼。白氏具詩意而無形的創作捕捉了日常生活的觀察,他同時亦活躍於社群參與及藝術教育。
白氏有志於打破傳統畫廊的展示方式,因而涉獵了新聞媒體、書籍出版、網上日誌和社交平台等不同的傳播渠道。他的作品收錄於《七一孖你遊香港》(2005)、《單身看:香港生活雜記》(2005)及《單身看II:與視覺無關的旅行》(2009)。他在2005年創作了《熟悉的數字,陌生的電話》,十年後創作延伸作品《跟巴士先生十年後的約會》。他於2010年受台北雙年展委託創作了《回家計劃》,並於2016舉行《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的書籍發布會。
白氏於2003年5月開始在《明報》的藝術文化副刊《星期日生活》進行創作。《星期日生活》由黎佩芬主編,內容涵蓋視覺藝術、漫畫、電影、文學、音樂及時事,為年輕一輩提供更多了解社會與文化現象的切入點。《星期日生活》在連繫藝術家、新聞媒體和讀者方面擔當重要角色,並對後九七香港的藝術實踐發展及文化身份塑造影響深遠。《星期日生活》透過與白雙全、程展緯、羅玉梅、李智海、勞麗麗、江康泉、黃照達及楊秀卓等藝術家合作,與讀者建立連繫,成功普及了香港的視覺藝術,並對其發展作出莫大貢獻。
白氏因與《星期日生活》合作漸受大眾留意。他創作的系列包括「單身看」(2004–06、2015–16及2022)、「1000x1000空想星期天」(2022)、「負能量轉化器」(2022)及「當代藝術介入社福服務」(2023)。
他為專欄「影像特區」和「圖文城市」進行創作,其中藝術作品和報章編輯內容相輔相成,媒介橫跨繪畫、數碼影像及相片,並配以簡短文字作為詮釋。專欄內容亦包括散文、詩歌、論文,為讀者提供藝術、展覽、藝術史和文學方面的觀點。專題訪問和社評亦穿插於專欄中,讓讀者了解更多背景脈絡。
此檔案讓我們深入了解藝術家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如何塑造社群,更呈現了報章與藝術家多元藝術實踐的重大關係,反映了不斷演變的社會和媒體環境。
檔案內容
白雙全檔案:《星期日生活》按出版年份整理,聚焦於刊登在版面「星期日生活」及「生活達人」的藝術內容。
涵蓋日期
2004–2020(第一階段)
檔案語言
繁體中文
館藏使用
開放供研究使用。如欲觀看只限館內閱覽及限閱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信件、報紙剪報和未出版作品),可向香港、新德里和紐約的亞洲藝術文獻庫查詢。請於至少五個工作天前填寫「申請閱覽研究館藏」表格預約。
館藏複製
所有內容皆受版權保護,如欲發布、出版,須獲得版權所有者許可。查詢電郵:research@aaa.org.hk
保管歷史及項目團隊
白雙全檔案:《星期日生活》為《似曾消失:香港當代藝術》計劃的一部分。檔案的數碼轉換工作由2024年5月開始,並於同年9月發布第一階段的工作,當中包括超過400項文獻資料。
此項目由翁子健和郭樞棋主導、陳暄和龔秋曦支援。客席研究員歐尚卿負責整理檔案,研究助理曹穎祺、何婷及黃頌恩協助完成數碼轉換工作。
鳴謝
《似曾消失:香港當代藝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68 案卷, 443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