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自1997成立至今,不僅作為一個當代藝術空間為不同世代的高雄藝術家提供了交流平台,更透過大量的策劃行動將藝術實踐的關懷對象從美學本身擴及至地方文史記憶與城市發展,進一步為高雄當代藝術形塑了風格鮮明、「生猛有力」的形象。以合作畫廊的形式成立,新浜碼頭的創始成員多數為「高雄現代畫學會」的會員,與畫學會關係匪淺。而自2001年起受到政府補助後,新浜碼頭先是重新將自身定位為「公共財」與調整經營策略,更於2008年進行組織調整,同時籌備「新浜碼頭藝術學會」,正式從高雄現代畫學會獨立。本次「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檔案」第一階段即收錄此一時期(1997-2007)相關展覽紀錄,包含展覽邀卡、文宣、新聞稿、展覽現場照片等共452份文獻,讓人得以一窺新浜碼頭最初十年的發展軌跡及其與高雄藝文生態和城市文化的關係。

 

關於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位於臺灣高雄市大勇路64號2樓,原屬於臺灣高雄「阿普畫廊」附屬空間的「鹽埕阿普」在1995年結束營運後,由藝術家陳榮發——阿普畫廊的創始成員之一——接手成為個人的工作室;兩年後,同樣身為「高雄市現代畫學會」核心成員的陳榮發決定移民加拿大,並將其工作室空間轉交由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的多位成員共同承租,成為「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成立的機緣。

由於所有參與的成員皆需分擔營運費用,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的會員也招募了部分學會以外的藝術家共同參與,並在為期約一個月(1997年7月至8月間)的籌備期內募集共33位創始成員,使「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成為一個以高雄現代畫學會會員為主的藝術家自營空間,並與畫學會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高雄現代畫學會不僅在新浜碼頭舉辦展覽,也一度將會址設立於該處,並以學會的名義代新浜碼頭申請政府補助直至2007年。2008年,新浜碼頭先是於7月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並於年底開始籌備「新浜碼頭藝術學會」、正式獨立於高雄現代畫學會。2009年,同樣擁有33個創始會員的新浜碼頭藝術學會正式成立,持續營運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至今。

儘管最初的營運模式更接近合作畫廊,「新浜碼頭」做為空間名稱(由藝術家李俊賢提出)也帶有其「不僅只是畫廊空間」的企圖,更是如「碼頭」般供不同藝術家聚集、交流,而負責統整協調「新浜碼頭」運作的角色也因此被稱為「工頭」。在以畫學會成員為主的新浜碼頭初期,第一任工頭(1997-1999)由畫學會的核心人物陳水財擔任,而第二任(1999-2001)的工頭則由同為畫學會理事長的吳梅嵩兼任。在首次獲得政府補助的2001年,新浜碼頭迎來了首個非畫學會成員、且擁有專業藝術管理背景的第三任工頭暨「藝術總監」鄭明全。政府在經濟上的挹注使鄭明全帶領的新浜碼頭轉向將空間視為「公共財」經營,重視空間本身作為城市節點的能動性,而非僅是會員個展或聯展的載體。這樣的策略實踐包含2001年底以《場域的流動性》一展呼應當時的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2年的展覽徵件計畫、2003年的《黑手打狗 工業高雄》、2004與2005年參與藝術博覽會,以及於2006年與Co6台灣前衛文件展的合作等。自此,新浜碼頭已徹底改變了最初合作畫廊的性質,逐漸蛻變為今日的樣貌。

 

檔案描述

本「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檔案」第一階段文獻皆為展覽相關紀錄,來源包含實體與數位檔案。實體檔案為新浜碼頭所留存之展覽文宣,數位檔案則為新浜碼頭自行掃描之數位檔及原生數位檔。本次檔案為新浜碼頭藝術學會於2020年發起之「新浜碼頭25週年檔案研究三年期計畫」整理成果,並於2022年交由AAA進行實體文獻的數位化。

為反映新浜碼頭以每年「檔期」安排展覽與活動的傳統,以及時常以同一份文宣推廣多個展覽的特色,本「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檔案」(第一階段)的「展覽紀錄」依照年份與檔期時間分類,呈現新浜碼頭在1997至2007年於各檔期所留存之展覽提案、邀卡及文宣、論述內容、新聞稿、展覽現場圖片,以及相關剪報。而「參展紀錄」則包含了新浜碼頭於2003年至2007年間參與其他單位主辦之展覽相關文獻。

 

檔案期間 

1997-2007

檔案語言

繁體中文

檔案開放範圍

開放供研究使用。所有需現場查閱使用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信件、報紙剪報和未出版作品)可在香港、新德里和紐約的AAA進行查詢。請至少提前一週透過 library@aaa.org.hk 預約。

館藏使用

所有檔案內容皆受著作權法保護,如使用本檔案內容進行發佈、出版,需獲得版權所有者的許可。如有進一步查詢,請聯繫 library@aaa.org.hk 

檔案歷程與研究團隊

本檔案所含之數位及實體文獻皆由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第一階段的蒐集始於2022年8月,並於2023年12月完成數位化,2024年1月上線。

本檔案的研究團隊包含項目研究員汪怡君、項目研究助理謝以恭與何沐恬。實習生蘇長慶亦在檔案電子化與訪談整理工作上有所貢獻。

鳴謝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檔案為「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支持。

 

檔案藏量

168 案卷, 452 檔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