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u King Chung Archive 蕭競聰檔案
蕭競聰檔案蘊含有關1980至2000年代香港藝術的豐富資料,聚焦於香港藝術的展覽歷史和自發藝術組織的實踐和發展,並為當代的社群及教育實踐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蕭氏的檔案展現了其身兼學者、教育工作者、策展人及藝術家的多重身份,並記錄了他的創作和策展實踐,尤其關注備受忽略的歷史和強調社區參與。此外,檔案更包含有關香港文化政策、文化身份、藝術及設計教育的資料,反映了蕭氏對多個主題的廣泛興趣及研究。
關於蕭競聰
蕭競聰在1962年出生於香港,在1984年取得香港理工學院的設計基礎證書,其後前往北伊利諾大學修讀藝術學士(1986–87)及藝術碩士(1987–90)課程。蕭氏於1990年回流香港並在中學任教了一年美術,之後在香港理工學院設計學院擔任副研究員(1991–92)及講師(1993–94)。
他於1992年在香港藝術中心任教裝置藝術課程「虛裝實置」,隨後於1993年夏天與課程中認識的一群學生組成了藝術團體八人入乂。八人入乂活躍於1993至2000年,成員非固定且來自不同界別,包括建築、藝術教育、電腦編程、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及劇場。八人入乂的裝置藝術創作源於他們對展覽本身的探索。他們嘗試採用不同物料,並探索物件與空間的象徵意義及應用。八人入乂參與了不同的項目及活動,包括《香港裝置藝術節──香港裝置藝術文獻展》(1994)、《黑箱作業》(1994)、《香港裝置藝術九五》、《藝術新領域─裝置》(1996)及《感性教育》(1997)。
蕭氏十分重視藝術及設計教育,視日常用品為視覺文化的一部分,並鼓勵學生設計具社會影響力的項目。他於1993年開始在香港理工學院(1994年易名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任教,直到2022年退休。他曾任學院的副院長(2015–22)、副教授(1995–2022)和「美術及設計教育」及「社會設計」文學士課程主任。蕭氏設立的課程內容旨在反映藝術教育的前景及其與設計的關聯。他在2017年成立社會設計課程,旨在培育支持社會關懷項目的設計師及項目統籌。蕭氏的項目推動學生觀察身邊環境並參與社區交流。
蕭氏與黃小燕、謝柏齊和已故的陳沛浩於2002年成立了民間博物館計劃。蕭氏與陳氏、黃氏相識於在理工學院一同擔任副研究員的時期。他們當時留意到香港缺乏有關創意的紀錄和寫作,於是與美術及設計教育課程的學生合作策劃實驗展覽,包括《盧亭考古學》(1998)和《唔知做乜嘅設計》(1999)。三人在2002年認識謝柏齊後正式創辦民間博物館計劃,致力於策劃出版及舉辦展覽,在社區環境下展現備受忽略的歷史和文化。蕭氏認為他在民間博物館的工作及其教學密不可分,因他經常邀請理工大學設計系的學生參與組織的項目,著名項目包括《示威遊/尤物》(2002、2004)、《(不是)翻版博物館》(2003)及《小作業大智慧──深水埗手工業者展覽》(2007)。
除了個人創作及社群參與項目,蕭氏亦深入研究並書寫藝術、設計、視覺文化及文化政策等議題。他著有《揦西設計》(2012),並曾合著《唔知做乜嘅設計》(2004)及合編《水深處──深水埗的公共空間》(2017)。為探索視覺藝術與設計和設計教育課程發展的關係,他於2003年出版了論文〈改造設計教育?〉。他應用博物館學探討展示社區價值與實踐的文章則包括〈街道作為博物館作為方法:有關博物館包容性的反思〉(2008)及〈非正式神壇:策劃香港與新加坡的社區資產〉(2014)。
檔案內容
第一階段蒐集的檔案由蕭競聰提供,涵蓋與其策展實踐、社群參與藝術項目、藝術組織和個人創作相關的內容。已完成數碼轉換的資料包括照片紀錄、印刷品、行政文件及書信,檔案亦包括蕭氏的寫作、研究資料及教學材料。
涵蓋日期
1989–2011(第一階段)
檔案語言
英文、繁體中文
館藏使用
開放供研究使用。如欲觀看只限館內閱覽及限閱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信件、報紙剪報和未出版作品),可向香港、新德里和紐約的亞洲藝術文獻庫查詢。請於至少五個工作天前填寫「申請閱覽研究館藏」表格預約。
館藏複製
所有內容皆受版權保護,如欲發布、出版,須獲得版權所有者許可。查詢電郵:research@aaa.org.hk
保管歷史及項目團隊
蕭競聰檔案為《似曾消失:香港當代藝術》計劃的一部分。檔案的數碼轉換工作由2023年11月開始,並於2024年9月發布第一階段的工作,當中包括超過300項文獻資料。
此項目由翁子健和郭樞棋主導、陳暄和龔秋曦支援,並由研究助理梁煥茵協助完成註釋及翻譯。研究助理曹穎褀、Elliot Deng、許韻瑜、吳君儀及黃頌恩協助完成數碼轉換工作。
鳴謝
《似曾消失:香港當代藝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36 案卷, 315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