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詠白(1937-)是在她同代人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評論家和藝術史家之一,她的檔案記錄了其職業生涯。自1970年代末以來,她通過寫作、編輯和參與學術活動,開創性地推動了對中國油畫史和女性藝術的研究。檔案包含2,500多件文獻,其中值得留意的內容包括:反映1990年代中國圍繞女性藝術展開討論的系列文章;關於1980年代中國藝術的檔案;以及陶詠白與多位二十世紀重要油畫家的訪談筆記等。

關於陶詠白

陶詠白於1937年出生於江蘇一個開明士紳之家,1958年從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科畢業。1965年隨家庭遷居北京後,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擔任語文教師。文化大革命期間,陶詠白被迫與家人分離,並與一批附中師生下放到農場勞動。為紓解苦悶, 陶詠白開始學習繪畫。1975年,國家資助的文學藝術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前身)成立,陶詠白受聘到美術研究所資料室工作。1970年代末,陶詠白負責收集、整理和彙編藝術家王式廓的資料。與此同時,她通過閱讀資料室保存的大量民國時期藝術期刊,對當時的現代藝術運動產生了興趣。1979年1月,陶詠白正式被美研所聘為研究員。她在1980年代走遍全國,收集資料,採訪藝術工作者,著手研究中國油畫的歷史。作為此研究的主要成果,畫冊《中國油畫:1700-1985》於1988年以中英文雙語出版,是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最早出版的對中國油畫歷史作全貌考察的專著之一。在1980年代,陶詠白成為一位活躍的寫作者,積極報導當時新興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她的藝術評論文章收錄于文集《畫壇——一位女評論者的思考》(1995)。
從1980年代末開始,陶詠白越來越關切女性在藝術史中的缺失。她對歷史上和當代女性藝術家的研究和評論通過《中國當代女畫家》(1995)、《失落的歷史:中國女性繪畫史》(2000)和《走出邊緣:中國女性藝術的漫漫苦旅》(2016)等著作集結出版。與此同時,陶氏亦通過策展和組織學術活動來促進對女性藝術的研究。1995年,她與同事共同創立了女性文化藝術學社,通過研討會、展覽等形式促進跨學科和國際學術交流。學社參與策劃了1998年的「世紀·女性藝術展」,其中,陶詠白策劃的「歷史與回顧」文獻展部分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該展覽及其研討會被認為是1990年代中國女性藝術的里程碑事件。2008年,陶詠白策劃了「進行時·女性」展,展示了32位出生於1932年至1982年間,從事不同媒介的女性藝術家的作品。

陶詠白於1998年從中國藝術研究院退休,繼續在北京生活和工作。關於陶詠白的工作更詳盡的介紹,可參考「書寫缺席的歷史—陶詠白研究員訪談錄」(發表於「文藝研究」2022年第三期)。


檔案描述

此檔案的整理以陶詠白對其資料的初步分類為基礎,分為十一個部分,反映了陶氏自1970年代末以來工作身份及研究焦點的改變。
1. 筆記簿: 陶詠白1979-1991年間使用過的筆記簿,包含在全國各地與藝術工作者的談話和會面記錄,研究筆記,參考資料,以及針對具體議題的筆記。
2. 王式廓資料彙編: 由陶詠白自1975年至1980年代初收集的關於王式廓生平工作與生活的报告、書信、出版物等資料,亦包含陶詠白的筆記及文章手稿。
3. 中國油畫史研究: 包含陶詠白研究過程中收集的剪報、信件、藝術家資料等文獻;陶詠白的手稿、筆記及她自製的研究工具,如年表、信息表格等。亦包含反映陶氏油畫史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文獻,例如系列電視講座講稿以及「中國油畫:1700-1985」畫冊的編輯、出版文件。
4. 1980年代中國藝術: 1980年代中國一些主要藝術團體、事件及機構的一手或二手文獻。
5. 女性藝術: 記錄陶詠白在1990年代為推動女性藝術的研究所做的工作,包括成立女性文化藝術學社,聯合策劃「世紀.女性藝術展」等等。亦包含1990年代中國女藝術家及小組、聯盟及自組織展覽活動的相關文獻。
6. 學術會議: 陶詠白自1980年代起在她參與的學術會議及研討會中收集的論文、文件及筆記。
7. 陶詠白寫作: 檔案中保存的陶詠白文章手稿和發表版本。
8. 吳冠中資料. [整理中]
9. 剪報. [整理中]
10. 展覽請柬、海報等短期出版物 [整理中]
11. 個人資料. [整理中]

陶詠白檔案的整理工作開始于2019年,由研究員謝從旸、翁子健整理,杜柏貞亦對項目提供建議。檔案的電子化由杜汶徽於2023年五月完成。首批文獻 (共1,241件) 於2023年十月發佈。

檔案藏量

98 案卷, 1292 檔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