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推介」系列邀請特約作者就特定主題精選亞洲藝術文獻庫藏品,並撰寫簡介。以下館藏推介由謝從暘撰寫,主題為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中期另類出版物在推廣中國大陸實驗藝術中扮演的角色。

 

引言

 

這份書目嘗試發掘中國大陸1990年代至2005年前後,在公開發行的專業藝術期刊之外,作為實驗藝術替代性發表平台的各種連續出版物。這些出版物中既有嚴格意義上的獨立雜誌,也有公開發行的叢書;它們所涵蓋的內容也極為廣泛。我們嘗試通過這些雜誌去探究:什麼人出於何種原因,選擇有別於正規渠道的出版方式?這些出版物如何拓寬藝術寫作的內容與風格?這些風格上的變化又如何折射出藝術實踐者對於藝術生態的反應?實驗藝術如何在藝術從業者以外更廣的讀者中傳播,獲得了怎樣的回應?

本書目之所以聚焦於這個時段,是因為替代性出版在當時實驗藝術話語空間的建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此之前,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對實驗藝術的閱讀和探討高度集中在數份官方認可的專業期刊,例如《中國美術報》、《美術思潮》及《江蘇畫刊》上;而下一個時段,即2005年之後, 由於藝術市場的發展,大批專門報道當代藝術的雜誌應運而生,加上網絡論壇、個人博客的普及化,都使當代藝術的觀看與寫作環境發生了轉變。

而在我們討論時段的起點——90年代初,在80年代被高度關注的幾份專業藝術期刊紛紛由於編輯團隊變動、停刊、改版等原因,影響力有所減弱,更重要的是,人們對官方出版物的崇拜心理開始瓦解。另一方面,隨著創作媒介的拓寬,藝術家亦逐漸不滿足於專業藝術期刊由批評家主導的局面:相對於被動地由批評家詮釋自己的作品,他們更傾向於或「佔領」、或創建宣示自身藝術主張的平台。與此同時,在實驗藝術展覽條件極端匱乏的狀況下,紙質出版物也具備了一種替代性空間的意義,成為各地藝術家互相了解與交流的渠道。

這些因素均驅使實踐者們在國家體制內外的灰色地帶中,探索發聲的各種可能性。由於中國大陸對出版物內容實行嚴格審查,只有通過國家授權的出版社審核的內容才被獲准印刷和公開發行。但是在90年代初,尤其是在廣州、深圳等南方城市,一些民營印刷廠開始願意偷偷地承接未申請書刊號的印刷業務,這為避開繁瑣的編審程序和內容審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於是,有人選擇了完全避開正規出版的路徑——自籌資金,從編輯、印刷到發行均完全由主事者完成,著名的《黑皮書》系列便屬此例,此書在當時的藝術家群體中產生巨大的精神感召,乃至若干年後創刊的一些同類刊物仍或多或少地沿用著其編輯體例,譬如由藝術家、作家茍紅冰創刊於1996年的《文化與道德》及由藝術家、小說家吳幼明於2000年創辦的《水沫》。兩份刊物均同時收錄實驗性的文學寫作與藝術創作,推介不被主流藝術媒體接納的藝術家和作家。

另一方面,對於嘗試以新媒介進行創作而難於被固有體系歸類的藝術實踐而言,一份刊物的創立也具有「命名」的意義,將之前零散的努力以一種鮮明的身份認同聯結起來。由劉錚、榮榮創辦於1996年的《新攝影》,對於當時探索以攝影進行創作的藝術家而言,便起到了這種作用。

而另一些刊物的創刊者,則尋求既令刊物通過相對正規的出版方式,在更大的範圍中流通,又在內容上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創刊於1994年的《街道》是一份關注時政與城市文化的刊物,當時在深圳粵海街道辦事處工作的創刊人許浩出於創立一份「一流社會新聞類雜誌」的宏願,施展其卓越的交際能力,取得深圳政府官員政策和經濟上的扶植,使《街道》通過征訂的形式在全國發行。而同年創辦的《今日先鋒》由時任《文藝報》編輯的蔣原倫創辦,他獲得私人贊助,向出版社購買申請書號及發行的服務,並且採取為每期刊物申請單獨書號,而非為整份刊物申請單一刊號的做法,避開了比書號更嚴格而耗時的刊號審批程序,從而使《今日先鋒》以叢書的面貌公開發行。

兩份刊物都由於藝術家和批評家參與編輯委員會,而使不少實驗藝術的報道和評論得以刊載。從編審制度的角度看,這些刊物的編委會由不同專業領域,或常駐不同城市的成員組成,各自獨立組稿。創刊者雖然名義上為刊物主編,但由於專業背景的差異,他們給予編委較大的信任,較少干涉他們的決定。於是,與專業藝術出版物相比,由於權力結構相對扁平,審稿寬鬆,這些刊物雖然在美學傾向上存在較大的變動和偶然性,但也使一些輕鬆靈活的寫作得以實現:對比《今日先鋒》(第11期)與《江蘇畫刊》(2000:第232期;第240期)對2000年上海雙年展的討論,這種差別便一目了然。與此同時,由於內容較為綜合,這些刊物也使前衛藝術超越藝術界的小圈子,在更廣的讀者群中得到展示與討論。

在2000年前後,在國內雜誌出版的熱潮中,部分商業投資項目將目光投向前衛藝術,他們以出版藝術雜誌作為一種宣傳手段,邀請藝術工作者主編雜誌。儘管此類項目的受眾是新興的都市白領階層,並且逐利的投資方與藝術家的合作多屬短期性質,但藝術家通過斡旋與博弈,往往使雜誌成為備受矚目的臨時話語陣地。創刊於2001年的《新潮》雜誌由吳文光、栗憲庭、邱志杰擔任總策劃,除了實驗藝術,內容亦涵蓋搖滾樂、劇場、紀錄片等等。在實驗藝術方面,《新潮》在內容上最突出的,是以長篇幅的文字和優質的彩色圖像刊出了2000年舉行的前鋒性展覽《後感性》的詳細記錄,以及邱志杰圍繞《後感性》撰寫的理論文章。雜誌一個值得留意的特點,是有意識地採用較統一的編輯模式去紀錄事件相關的原始資料:以「檔案」和「報告」等概念為框架,收集展覽陳述、工作筆記、事件背景等文本,或者由參與者以第一人稱視角細緻地描述事件。對現場紀錄的重視,使雜誌充滿強烈的現場感,並使其有別於常見的抽離而粗糙地理論化,或者過於抒情的藝術寫作。

時尚雜誌《視覺21》創刊於1999年,由藝術家孫平與陳侗分別擔任正副主編。除了展覽與作品介紹之外,雜誌也通過專題和連載,將藝術家本身——他們的性情喜好、生活方式、看待事物的態度——推到了聚光燈下,例如,雜誌的第二期邀請多位男性藝術家談論他們最喜愛的女明星;而溫普林則在他的專欄《前衛108》中,以調侃口吻描述他熟識的一眾藝術家日常的生活狀態。在雜誌炫目喧鬧的面貌之下或許潛藏著一種嚴肅的嘗試,即正視藝術家在社會中的真實狀況以及他們對現實的回應方式。雖然在一份時尚雜誌的語境中,這種對藝術家「真實」狀態的展示無可避免帶有展演性,藝術家代替了他們的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觀賞對象,但有意思的恰恰是,雜誌在第4期中,推出了《戲說前衛》專題,自省地提出了前衛藝術在消費社會中不斷被景觀化的議題。

與此同期,文學雜誌《芙蓉》於1998年底開始由出版家、藝術史學者蕭元主持改版。出於重新激活文學寫作的目的,雜誌在改版後引進了前衛藝術家以寫作形式進行的創作,例如以28頁的篇幅選載了吳山專的《今天下午停水》中的部分文本及一篇評論文章(1999:第4期),又以連載的形式,刊載了吳文光對藝術家的長篇訪談(2000:第3期)。在同期以大量彩色圖片製造視覺衝擊的雜誌潮流中,《芙蓉》保持了文學雜誌強調文字閱讀體驗的版面傳統,使對實驗藝術的非碎片化閱讀成為可能:而這在同期的藝術雜誌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無論豪華製作或小本經營,嚴肅或諧謔,出版、寫作總關乎「衝動」。希望透過書目中或簡樸、或炫目的紙頁,那些無形的衝動能被再次捕捉和理解。

 

(*編審備註:即英文的「Alternative Publishing Platforms」,中國大陸及台灣普遍稱之為「替代性出版平台」,而香港則大多稱之為「另類出版平台」。)

 

館藏推介
 

Ai Weiwei, Xu Bing, and Zeng Xiaojun. Hei Pi Shu (Black Cover Book).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Shenzhen, 1994. [Traditional Chinese]

艾未未、徐冰、曾小俊編,《黑皮書》,獨立出版,1994。[繁體中文] REF.AWW

根據馮博一的文章《編輯<黑皮書>的前前後後》,該書於深圳印刷出版。該系列的第二、第三本:《白皮書》、《灰皮書》分別於1995年和1997年在深圳印刷。

 

Xu Hao, ed. Street. Shenzhen: Yuehai sub-district office, 1994–1998. [Simplified Chinese]

許浩編,《街道》,深圳:粵海街道辦事處,1994–1998。[簡體中文] PER.STR

每月出版,共出版53期。

 

Jiang Yuanlun, ed. Avant-Garde Today, 1994–2013. [Simplified Chinese]

蔣原倫編,《今日先鋒》,1994–2013。[簡體中文] PER.AGT

由不同出版社出版,包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No.1-4;No.6);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No.5;No.7-12);上海人民出版社 (No.13-14);金城出版社 (No.15,No.17),及新星出版社 (No.16)。雜誌不定期出版,至2013年,共出版了17期。

 

Gou Hongbing, ed. Culture and Morality.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1996–2000. [Traditional Chinese]

茍紅冰編,《文化與道德》,獨立出版,1996-2000。[繁體中文] PER.CUS

共出版四期,第一、二期於廣州印刷;第三、四期於深圳印刷。

 

Wu Hung and Karen Smith, eds. New Photo 10 Years. Beijing: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rt Centre, 2007. [Simplified Chinese & English]

巫鴻、凱倫·史密斯編,《<新攝影>十年》,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07。[簡體中文及英文] EXL.CHN.NPT (Closed Stack)

《新攝影》1996年由劉錚、榮榮創辦,至1998年,共出版了4期。2007年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推出重印版。

 

Lotus. Changsha: Hunan Art and Literature Press. [Simplified Chinese]

《芙蓉》,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簡體中文] PER.LOT

雙月刊,與實驗藝術相關的內容見於1999年第1期至2001年第3期。

 

Wu Youming, ed. Shui Mo (Foam).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since 2000. [Simplified Chinese]

吳幼明編,《水沫》,獨立出版,2000至今。[簡體中文] PER.FOA

雜誌從創刊至第12期,在湖北省黃石市印刷;從13期開始在北京印刷。

 

Vision 21. Changsha: Hu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0–2002. [Simplified Chinese]

《視覺21》,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2002。[簡體中文] PER.VIS

《視覺21》于1999年推出2期试刊,自2000年至2001年為雙月刊,從2002年起改為每月出版,直至停刊。

 

Next Wave. Chengdu: Sichuan Pictorial, July–December 2001. [Simplified Chinese]

《新潮》,成都:四川畫報社,2001年7月至12月。[簡體中文] PER.NEW

月刊,共出版六期。

 

Jiang Zhi, ed. Paradox.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2002- . [Simplified Chinese]

蔣志編,《謬》,獨立出版,2002- 。[簡體中文] PER.PDX

 

 

 

謝從暘,亞洲藝術文獻庫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