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推介」系列邀請特約作者就特定主題精選亞洲藝術文獻庫藏品,並撰寫簡介。以下館藏推介由駐高及策展人黃建宏編撰主題為亞藝術

 

引言

 

作為一個分類指稱,「檔案藝術」所指涉的範圍至今尚未明確,在它剛成為全球的藝術課題之時,正值亞洲新興市場的興起與中國的崛起,「亞洲狀態」也就成為如何建構「檔案藝術」時必要考慮的一個面向。由於亞洲的特殊歷史發展,我們必須在更貼近歷史與地緣政治動態的條件下思考如檔案類型、規格、分類等概念。因此,這份建議的資料名單並非「典型」(arch-),而是「遷徙的」、「群島式」(archipelago)的檔案網絡,而且在這樣的發展脈絡上,檔案的類型不只限於媒介載體的差異,而更含帶著歷史經驗、政治處境、文化邊界在媒介載體上的銘刻。

「檔案」在藝術表現中的第一個質變時刻,當屬二十世紀前三十年展開的蒙太奇思考,蒙太奇大大擴張了對於脈絡材料進行敘事的可能性,無論是構成主義或是超現實主義都有相當的投注;而第二個時刻則是同世紀五○年代開始語言符號學的思考,語言學分析的結構主義時刻,重新將充斥符號的消費社會與商品以「類檔案庫」的方式進行閱讀;第三個時刻就是傅科與德希達對於知識與書寫的批判,這種解構時刻開啟的一種認識渠道是「後設政治」的批判方法;但到了九○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全球化發展的頂峰帶來的是多元文化訊息的爆炸性再製與快速流通,懶人包(訊息封包)、分析式動畫、田野報告成為生態危機與資源競爭佔奪下的檔案重組與運用形式,意即人類學時刻。無疑地,從上述的發展與層疊中,我們可以看到Hal Foster經由解構式批判的「再檔案化」、Okwui Enwezor通過後殖民論述指涉一個以倫理為原則的類「景觀社會」影像檔案庫,而Boris Groys則以生命政治作為觀察面向,賦予文件與檔案一種「班雅明式靈光」。

然而,亞洲先後經歷殖民時期與冷戰結構下的獨裁時期,檔案基本上被封存在威權體制中,必須等到全球化在八○年代承諾了各地的民主化後,檔案才得以進入藝術表現的語境中,這第一個時刻疊合後現代思潮而成就了「普普藝術」時刻,大量冷戰與獨裁期間的肖像,以及消費社會中的政宣、廣告影片都成為創作中的「引用」與「挪用」素材;隨著雙年展模式與城市發展在九○年代的連結,先後憑藉劇烈變化的城市景觀和區域文化的異國特色,都市開發、密集勞動、生產過剩、民俗工藝等相關檔案文件被大量嵌入到輸出、裝置、紀錄片與文件等當代形式中,是「知識經濟」的時刻;伴隨著上個時刻的進展,學院體系的當代發展更強化了文化殖民下對於歐美藝術歷史和內容進行訊息的檔案化,並在新興經濟區轉戰亞洲下,各個國家無不創造全球化下的「在地全球化」﹙glocal﹚新認同,而產生出反全球資本主義的政治藝術、反境內資本佔奪的社會參與性藝術,並在這傾向諸眾的新認同中接軌上人類學轉向,歷史檔案、口述錄音、家庭照片與代工產品等等,成為後殖民閱讀、詮釋與敘事中的組成要素,可以說是「民間書寫」時刻。

在亞洲,檔案藝術難以遵循歐美歷史脈絡中「檔案」作為聯合大陸的中心思想,因此不會也沒有機會落入到德希達要批判的「家內事」狀態,更無法複製傅科的「後設批判」。亞洲需要的,或許是近似群島式的「移徙檔案」(migrant archiving)的網絡。「移徙檔案」首先指的是針對一個對象或主題進行的檔案化,當中往往與離散和遷徙的生命息息相關,連帶地意味著可能無法以現代國家的界線去理解檔案搜集的範圍,而必須以跨越現代國家的網絡來思考檔案的架構,也就是以「遷徙」過程與「拓樸的網絡」來思考如何就著某一主體或主題建立檔案。最後,在這種檔案類型分化之外,當然就涉及到檔案使用與對話時,檔案自身所產生的變動性與流變(生成)。此外,藝術家面對後殖民課題時已經不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糾纏,而是同時直接面對外部國際和內部社會的價值鬥爭與協商。因此,它必然會是一種歷史重述、文化紀錄與社會角力的協商空間,一種以失語者身體、離散生命史與家族史、精神分裂者的紀錄編織而成的溝通場域,那或許不只是以「萬物有靈」為名的救贖場所,而是一種新的連結式與合作式性靈空間的創造。

亞洲需要以「移徙檔案」為基礎去創造一個新的跨文化溝通場域,因為單憑展示大量區域性或薩滿教式的檔案資料,即使它們都是超越現代性的,但都無法將我們從後殖民經驗中拯救出來,任何以唯名論去界定這個移動中的亞洲都是沒有趣味的。舉例,當何子彥創作《東南亞關鍵詞典「G」條: 鬼影寫手》時,他無法按時間順序與國家地理邊界去發展他的檔案作品,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在浩瀚的互聯網上搜尋、綜合概括、然後把東南亞地區的不同歷史時刻拼湊起來。陳界仁在作品《變文書》裡嘗試以一個基模貫穿不同人物在諸種歷史文化脈絡、社會狀況或政治時刻下實踐的各種抵抗模式。白雙全在創作《熟悉的數字,陌生的電話》十年後延伸作品,成為《與巴士先生十年後的約會》,原本的傳記式調查演化成地緣政治與歷史的檔案化。

 

館藏推介

 

Ahn, Sohyun, ed. Trans-Theatre. Forum A, Seoul, 2016. [Korean & English] MON.JEY

Back, Seung Woo. Seung Woo Back Portfolio: 2002–2016.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2017. [Korean & English] MONL.BSW

Badovinac, Zdenka, et.al., eds. NSK From Kapital to Capital. Cambridge: MIT Press, 2015. [English] MON.NSK2

Chang, Wen-hsuan. The Compendium of Autobiographies. Tainan: Fotoaura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2016.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張紋瑄,《自傳大系》,海馬迴光畫館,台南,2016。 [繁體中文及英文] MON.CWH3

Chen, Chieh-jen. The Bianwen Book.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2017. [Traditional Chinese] 陳界仁,《變文書》,獨立出版,2017。[繁體中文] (available soon)

Didi-Huberman, Georges. The Burned Memory. Beijing: China Nationality Photographic Art Publishing House, 2015. [Simplified Chinese & French] 喬治∙廸廸∙于貝爾曼,《記憶的灼痛》,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北京,2015。 [簡體中文及法文] EX.CHN.LMB

Enwezor, Okwui. Archive Fever: Uses of the Document in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2008. [English] EX.USA.AFU

Foster, Hal. Bad New Days: Art, Criticism, Emergency. London: Verso, 2017. [English] REF.FOH

Ginwala, Natasha, ed. My East is Your West.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16. [English] EX.ITA.MEI

Gleeson, Erin. Arin Rungjang: Mongkut. Paris: Jeu De Paume, 2015. [French & English] MON.RUA3

Groys, Boris. Art Power. Cambridge: MIT Press, 2008. [English] REF.GRB2

Ho, Tzu Nyen. The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utheast Asia, Vol. 1: G for Ghost(writers), 2017. Accessed November 8, 2017. 何子彥,《東南亞關鍵詞典「G」條: 鬼影寫手》,2017。檢索日期: 2017年11月8日。https://aaa.cdosea.org/#video/a

Knes, Heinz Peter Knes, Danh Vo, and Amy Zion. Hannah Arendt Library.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2012. [English] REF.VOD (Closed Stack)

Kuswidananto, Jompet. Jompet Kuswidananto: After Voices. Sydney: Sherman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2016. [English] MON.KUJ

Lee, Lisa, and Hal Foster, eds. Critical Laboratory: The Writings of Thomas Hirschhorn. Cambridge: MIT Press, 2013. [English] REF.FOH

Singh, Dakshita. “Lala from Lahore.” Accessed September 5, 2017. http://zubaanbooks.com/2015/07/ [English] CLP.15.07

Wang, Jing, and Xu Tan, eds. Xu Tan: Keywords of Cowin Global. Guangzhou: Vitamin Creative Space, 2010. [Simplified Chinese & English] 王景,徐坦編,《徐坦: "科雲"的詞》,維他命藝術空間,廣州,2010。[簡體中文及英文] MON.XUT

Weerasethakul, Apichatpong, ed.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Sourcebook: The Serenity of Madness. New York: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 2016. [Thai & English] MON.WEA2

“Plates: Pak Sheung Chuen.” In Discordant Harmony: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Imagination of Asia, edited by Chu The-I, 122–125. Taipei: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6.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作品圖版: 白雙全〉,曲德益編,《失調的和諧:關於亞洲想像的批判反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臺北,2016,頁122–125。[繁體中文及英文] EX.TAI.DTH

 

 

黃建宏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