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練習

在家學習|與自然的距離 (疫情篇)

一、討論
二、熱身練習
三、「拉近距離」的練習:家居種植
四、短片創作
五、參考影片及藝術作品
六、給老師的話:由個人走向宏觀世界
關於藝術家

這系列在家進行的創意練習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在現今世代、尤其是面對危機時的角色。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的陰霾下,2020年度的春季學期一再停課。有鑑於此,文獻庫邀請本地藝術家設計不同活動,供老師指導學生在家進行。這些練習引導師生反思疫情下的個人經歷、社會議題,以至藝術在窘境中的意義。

香港藝術家勞麗麗引導同學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與自然的關係,並介紹一系列在家種植的活動。

我們亦誠邀老師把學生的練習過程和成果上載到學習及參與Facebook 群組「亞洲當代藝術:教師社群」,與更多教育工作者分享。

圖片:不時不食,本地農場夏天盛產瓜豆,如圖中的絲瓜。
圖片:不時不食,本地農場夏天盛產瓜豆,如圖中的絲瓜。

 

   

 

 

 

 

一、討論

 

老師可提供數段有關疫情的新聞以展開討論,內容主要為發生在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疫情狀況,眾人在飲食、日常活動中的變化,從中可突顯人類與自然的距離,值得大家深思,例如超市食物架空空如也、本地菜價高企發生搶菜潮、假日郊野公園遊人如鯽等。 

建議讀物:

老師展開討論時,應鼓勵同學分享個人生活經驗,思考自身(以及宏觀群體)跟土地、大自然過去及現今的關係,然後引伸至食物自給率、資源危機、氣候暖化、綠色生活消費等討論。

 

二、熱身練習

 

同學以文字、相片、錄像記錄對近來生活的觀察,以下列問題引導同學:

  • 家人或自己過去有煮食習慣嗎?疫情期間有改變煮食的模式嗎?
  • 如果多在家煮食,有運用新鮮食材嗎?在哪裡購買?在街市、路邊檔、超市還是農場?
  • 在疫情期間,你多吃新鮮蔬果或是急凍食物?你有沒有留意食材價格的上落幅度?為甚麼?
  • 香港的土地適合耕種嗎?

老師不宜先入為主灌輸道德、倫理、健康概念,如主張避免到超市購物、進食本土有機菜等,宜先鼓勵同學分享自身生活的觀察、趣聞;當中不宜先作批判,宜引導同學思考,如世界繼續如此運作,會有甚麼或怎麼的社會問題、環境危機?

 

三、「拉近距離」的練習:家居種植

 

承第一部份,老師宜指出食物跟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息息相關,但新冠肺炎疫情突顯箇中根深蒂固的問題,令人產生恐懼,繼而有不由自主的想法、無力感。

個人力量雖未必能應對社會千瘡百孔的問題,但假如我們嘗試拉近與自然距離,或許會有一點頭緒?

小耕種實習:學習觀察植物生長情況

1. 留意一下家中有沒有以下的新鮮食材:生菜、甘荀、蘿蔔、紅菜頭、蔥、蒜、芫荽等。同學可以選擇食材,根據以下方法種植:

  • 保留蔬菜如生菜、甘荀、蘿蔔、紅菜頭的頂部,用少量水分養著,每天換水,放置在光線充足的窗臺就可長出苗,可供食用,如加入沙律中。若環境許可,待新的根、葉長出來後,移植到土壤中繼續種植。如環境不許可,則繼續以水養種植。
  • :可以留下蔥根部3到4厘米長,插在一個盛有少許水的小玻璃杯子中,將杯子放在光線充足的房間,蔥便能長起來。若是種在土裏的蔥,在可收割時需留兩、三根在泥土裡,如此才會繼續分芽、生長。
  • 已經發芽的大蒜:可以把它們放在玻璃杯中加少量水種植。種出來的大蒜芽,可供煮食之用。

2. 以每天最少兩張照片記錄作物生長狀況。(適宜以同一個拍攝角度、構圖,設一個固定攝影位置(photo spot),所拍照片可供後期作縮時攝影)

3. 試每兩天以文字記錄、語音記錄其生長狀態、周邊環境的改變、自己心情的改變。

思考問題:

  • 你在種植期間有甚麼感受?覺得輕鬆一點?或是更有壓力?
  • 種植有收成嗎?有沒有在煮食時用上?味道如何?
  • 過程中有其他感受、觀察嗎?可與植物的生長狀態無關。

 

 

四、短片創作

 

老師宜鼓勵同學在家中種植,並以文字、照片、錄像記錄,作文字、影像素材,製作一段1分鐘至3分鐘的短片,如以每天作物生長的照片製作成一段縮時影片。

老師亦可鼓勵同學把近來喜歡聽的歌曲作為短片音樂,引導細閱歌詞及體會當中帶出的情緒,會不會跟同學近日所想有關聯?植物一直在旁生長,同學會否投射一點情緒在植物身上?

網上影片製作資源:Panolapse - Timelapse and panorama motion software 

 

 

五、參考影片及藝術作品

 

1. 《好想藝術》:藝術家勞麗麗訪問 (10分鐘);

藝術家在課程中分享個人經歷及生活體驗,視之為創作養份,繼而從中展示個人影像及文字作品,除補充了課程內容,亦可謂慢慢剖析創作人思路。

 

2. 藝術家勞麗麗作品選段:

《米花》(3分鐘)

農田每年均會種植水稻,但不代表每一次均有收成。

 勞麗麗,《米花》,2018年。由藝術家提供。
勞麗麗,《米花》,2018年。由藝術家提供。

《天氣女郎》選段(7分鐘)

作品以春菊頭上的自然現象出發,討論自然與人的距離,以文字及影像表達思緒流動、時間流動;是非線性叙事的創作方法。

勞麗麗,《天氣女郎》,2016年。由藝術家提供。
勞麗麗,《天氣女郎》,2016年。由藝術家提供。

《飛天潛水艇》選段 (10分鐘)

大自然中的她化作飛天潛水艇,來者不拒,多年來運送五花百門的物事,包括欲望。

勞麗麗,《飛天潛水艇》,2017年。由藝術家提供。
勞麗麗,《飛天潛水艇》,2017年。由藝術家提供。

 

六、給老師的話:由個人走向宏觀世界

 

有說,社會問題的一切根本源於氣候變化。

這聽起來有點難以想像,但老師宜一起跟同學探索這個觀點,例如印度農民的苦況、糧食危機、貧富懸殊、土地問題等,追本溯源後,發現這跟人類與自然不能好好相處有關。

以上的種植練習欲帶出個人的選擇、行動其實也可成為社會參與的一部分,但第一步需要建立與自然的關係,才可以從心出發。

以下補充資料為香港作背景的延伸思考,引發同學討論一些比較切身的問題。當詢問同學「植物生長有哪幾種必需元素?」時,大部份都可回覆正確答案,然而,老師可繼續延伸跟日常生活相關及本港土地問題的討論。 

水 - 甚麼是水耕菜?作為一個農夫,遇上八號風球怎樣辦?

太陽 -植物都喜歡曬太陽嗎?光合作用對地球有甚麼益處?

空氣 -植物可淨化空氣嗎?空氣的濕度跟蟲害有關係嗎?

溫度 -甚麼是「當荏菜」?香港四季也適宜種植嗎?

泥 -泥土有甚麼養份?甚麼叫「養泥」?香港有充夠土地嗎?

 

影片分享:《我餵蔬菜,蔬菜餵我》 ,2015年。

香港首部關於農業的動畫短片由Global Care 、 Our Food From Our Soil和香港好薯聯手製作。

 馬寶寶社區農場始於 2010 年夏,實踐永續農業,開辦農墟及導賞。今年 2 月上旬,農墟迎來前所未有之多的客人,而本地其他農場也相繼迎來搶菜潮,本地農業成為了一時熱話。究竟我們為甚麼要吃本地菜呢?
馬寶寶社區農場始於 2010 年夏,實踐永續農業,開辦農墟及導賞。今年 2 月上旬,農墟迎來前所未有之多的客人,而本地其他農場也相繼迎來搶菜潮,本地農業成為了一時熱話。究竟我們為甚麼要吃本地菜呢?

 

關於藝術家

 

勞麗麗是一位「退役」旅遊記者,現專注於大自然生態有關的藝術創作。麗麗現時在香港生活館學習務農之餘並探索「半農半X」生活方式,這種生活實踐促使她對另類生活模式、以及作為一位香港人兼藝術創作者的自主性作出提問。她成立了漫慢電視項目,主要研究課題跟食物、農耕、蘊釀、慢駛、監視、冥想等相關。作品以流動影像、攝影、裝置及混合媒介為主。

 

上載日期:2020年5月5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贊助。

相關內容

Educator Workshop_homelist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活動 | 教學實驗室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2020年8月6、7、8、10及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