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文獻庫舉行三個展覽,探討亞洲出版的藝術期刊如何推動批判、歷史研究、旅行書寫及小說創作的平台。展覽由文獻庫團隊策畫。是次展覽為研討會《故事由來:藝術家、作家及期刊在亞洲》的序幕活動之一,該研討會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及香港大學協辦,將於2018年1月11至13日舉行。
栗憲庭的藝術期刊工作(1978-2001年)
翁子健及郭鴻蔚
是次展覽旨在介紹栗憲庭逾二十年的期刊工作,並聚焦於他曾以編輯和作者身份參與過的期刊,包括《美術》、《中國美術報》及《新潮》栗憲庭於1978年獲聘為《美術》雜誌的編輯。作為《美術》最年輕的一位編輯,栗憲庭致力於發掘及報導那些最能反映後文革時期藝術之深刻變化的主題,例如對作為文藝觀念的現實主義的重新考慮、抽象藝術的重現,及在文革結束後最早出現的一批由藝術家自發組織的非官方展覽,例如《新春畫展》、《星星美展》及《十二人畫展》等。到了1985年,《中國美術報》邀請栗憲庭出任他們的唯一專職編輯。栗憲庭針對最嶄新的藝術實踐及觀點辯論作出尖銳的報導,帶領期刊成為1980年代討論中國實驗藝術的先鋒平台。
2001年,栗憲庭重返期刊工作,成為了《新潮》的創刊編輯,並將它定位為一本藝術及文化雜誌,內容包括裝置、行為及錄像藝術、獨立電影、搖滾、聲音藝術及舞蹈等。栗憲庭自己則在刊中負責一個「檔案館」欄目,通過訪談及文獻收集,重新考掘那些在1970年代末就出現的具有前瞻性的展覽。這其實延續了他當時在《美術》雜誌希望進行卻困難重重的工作。這次與郭鴻蔚聯手策劃的展覽,編有全新註解和翻譯的文獻材料,從而探索如何將期刊用作批判性討論和研究歷史的工具。
翁子健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研究員,專責與中國有關的研究項目。 郭鴻蔚是駐北京藝術家,其作品透過繪畫探討收集的概念。
軸線上的某處
Karthik K.G. 與Sneha Ragavan 合作
《軸線上的某處》 的展品集合了現成物、圖片及文本。展覽首先由文字開始探討四個關於「游移」的概念,包括「一直向前」、「反覆強行」、「向內移動」及「迂迴漫步」。這四個概念各自透過抽象的線條表達,並與四種相應的物件和文章一同展示,從中探索流動的人、物和思想如何構成創意與智慧的環境。
「一直向前」的線條以向外游移的文本為藍本,透過藝術裝置重現十九世紀的印度繩索戲法。「反覆強行」 的線條以反覆的詩句及如迷宮般的階井,探討逼遷以及其重複的特徵。相反地,「向內移動」的線條回首觀看傳統、展開對國境以內如迷宮般的探索。「迂迴漫步」的線條則關注歷程多於終點。上述的意念衍生自文獻庫即將出版的第三部卷宗系列,內容涉獵一段段外遊及心靈的旅程、遊走於熟悉及陌生的界線、跨越公共及私人領域。
Karthik K. G.是駐新德里的藝術家暨研究員,其藝術實踐源自他對抽象化的濃厚興趣,以及對科技為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之反思。 Sneha Ragavan 為駐新德里的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研究員。
對話的把戲
黎原、並委約區秀詒創作作品
在亞洲,藝術期刊曾有過一段藉著刊登對話場景以推動區內藝術討論的熱潮。《對話的把戲》以此為出發點,重訪三篇分別發表於《Vrishchik》(印度)、《美術思潮》(中國)、和《sentAp!》(馬來西亞)的文本作品。1970年出版的《Vrishchik》成為了藝術家與藝術評論員之間討論世界市場競爭策略的平台;1986年的《美術思潮》刊登了一段藝術家Henry Moore和中國廚師的虛構對話;而2006年出版的《SentAp!》則透過一位教授和藝術家的自傳討論馬來西亞近代藝術的發展。這些文本利用實驗性的敍事結構,形成在神話、回憶、史實和小說之間迂迴的舞台,在探索自我與他者的關係的同時,開闢新的手法以供解讀交織多個地域的藝術歷史脈絡。
展覽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委約藝術家區秀詒創作的作品,為一名虛構角色建立個人檔案,該角色身份是秘密特工、科學家和藝術家,啟發自美國絲綢大亨Jim Thompson於1967年在馬來西亞神秘失蹤的謎團。第二部份取材於亞洲藝術文獻庫及其他來源的圖像,追溯憑對話想像出來的場域。
黎原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館藏統籌。區秀詒是駐台北的馬來西亞藝術家,作品探討馬來西亞的文化主體性及虛構歷史的變貌。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