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營運空間 (artist-run spaces) 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衍生、增長、抗衡、介入、轉換、變異、此起彼落的浮現和消失。藝術家要自行營運空間,有的純為尋求展現作品的場地,或在官方和商業機構以外建立另類空間,有的以鼓動藝術家爭取自主權為己任,有的由共同理想和志向牽引,當然也有些只是因緣際會。關於它們的種種事跡,有些我們只能道聽途說,有些則留下一條簡單的大事年表,又有好些當事人由繁瑣軼事到人脈細節都一一記錄下來,部份更出版成文獻,亦有些人以第三者評論或藝術史角度把它們的人和事細緻剖析。關於藝術家營運空間的文獻記載和歷史書寫的出發點或各有不同,卻都為當代藝術譜出多樣化的平衡論述和變奏。
千禧前後,不少藝術家營運空間在亞洲區內崛起,亞洲藝術文獻庫同樣植根於這個年代。由首個公眾活動開始 (當時為一個與Para Site 藝術空間及West Space於2001年合辦名為‘由本土至境外:藝術家自主空間’ 的公開座談會),至近年多個圍繞區內藝術家營運空間的文獻整理及研究項目,文獻庫一直關注藝術家營運空間的發展,以至它們在整個當代藝術生態中發揮的影響。
是次圓桌座談會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及Para Site 藝術空間聯合舉辦,將邀請多個來自不同地區的藝術家空間營運者,以及曾與文獻庫合作整理關於藝術家營運空間文獻的研究員和學者,共同探討這些空間是如何被文獻記載和歷史書寫。討論議題包括藝術家營運空間的文獻整理、歸檔和表述的方法和策略,過程中因為篩選或定位而可能引發的問題以至缺失、妥善整理這些文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它們為當代藝術歷史書寫和研究帶來怎樣的影響等等。
與此同時,文獻庫將於館內展出一系列在過往二十年間出版圍繞亞洲區內藝術家營運空間的文獻紀錄,同時首次把兩個在越南舉足輕重的另類藝術空間Salon Natasha (河內) 及Blue Space Contemporary Arts Center (胡志明市) 之數碼化文獻在線上開放。
主持人:黎肖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副教授、藝術家
主要參與討論者包括(跟筆畫或英文字母序)林沁怡、梁志和、蔡仞姿、鮑藹倫、Ringo Bunoan、Zoe Butt、Natasha Kraevskaia、Nora Taylor 及 Arlette Quynh-Anh Tran。
相關內容
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