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文獻庫邀請董冰峰黃建宏王必慈主持講座,三人同為首屆獲邀參與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金研究員駐留計劃。

Dong Bingfeng on Cinema of Exhibition: Fil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董冰峰
《展覽電影: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電影》

(駐留日期:2017年4月7至13日,5月2至8日)

駐北京策展人暨製作人利用文獻庫館藏進行研究,通過展覽史及藝術家個案考察錄像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脈絡。講座以「電影」作為切入點,探討中國的影像藝術,除了對作為藝術實踐中媒介演進及其互動關係的一種歷史描述,亦是對「錄像藝術」在中國的發韌。 是次講座,以主講人2017年新著《展覽電影: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電影》為背景材料和問題角度,並以「敘事」、「裝置」和「現場」三組議題,著重對中國「影像藝術」的「電影性」及「電影轉向」等問題進行探究式概括和提問。

董冰峰是一位居住在北京的策展人製作人,現為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從2005年至今先後為廣東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策展人、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栗憲庭電影基金藝術總監與北京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他於2013年獲「CCAA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獎」,及後於2015年獲「Yishu典藏國際版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

Cultural Production of Asia Through Exhibition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Individuation'

黃建宏
「藝術個體」及從展覽探討亞洲的文化生產
(駐留日期:2017年4月1至6日,5月1至7日)

駐高雄的學者及策展人研究工作針對影像、藝術社群及策展。他的研究針對「亞洲」作為一個問題意識,如何在中文世界中被形塑與發展;而華人與亞洲影像的創作發展也是他關心的問題,方向涉及到媒體社會與潛殖的支配。他在文獻庫的計劃將會是延伸之前「失調和諧」展覽的課題:形塑批判性的亞洲課題,連結上他現在和陳界仁一起進行的研究。他確認中國、香港的藝術家案例,匯集到「藝術個體」的思考上。

黃建宏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他曾從事德勒茲(Gilles Deleuze)、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與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等人著作的翻譯。他曾發表於《藝術觀點》、《藝術界》和《今藝術》等期刊。他的策展項目包括《後地方 post.o》(臺北當代藝術館,2009年)、《渾變交流展》(臺北關渡美術館,2011年)、《臺灣分裂2.0》(與Pierre Bongiovanni、李怡衛及張晴文共同策劃,於巴黎梅達羅文化中心及馬賽「錄像瞬間藝術節」展出,2013年)、《失調的和諧》(與神谷幸江、金宣廷及盧迎華共同策劃,於臺北關渡美術館展出,2016年),《檔案穿越法》(臺南海馬迴光畫館,2016年)及《圖書館公園》 (與金宣廷共同策劃,於韓國光洲亞洲文化殿堂展出,2016年)等。

王必慈
19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的製作和演繹

(駐留日期:2017年5月1至10日)

駐緬因州藝術史學者的研究聚焦19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製作和演繹,尤其對藝術家和評論家對藝術的理解的轉變感興趣。在1990年代,全球化藝術體制提供的新機遇和國內市場的變革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帶來了刺激的可能性,這使藝術家重新評估他們所處的體系及想像以作品作為實現變革的工具。王必慈在文獻庫的駐留計劃將針對研讀文獻庫館藏的藝術家通信,希望通過藝術家親自撰寫的信文,以審視這些問題:藝術家的藝術觀是怎樣?他們希望通過藝術達到什麼?

王必慈是位於美國緬因州的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的藝術史與亞洲研究助理教授。在20072010年間負責《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Primary Documents》的編輯工作,該書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出版。她正在撰寫一部關於19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社會政治性干預策略的書稿。2017年四月至七月期間,將以富布萊特研究學者的身份訪問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贊助: 

共同籌辦:

 

相關內容

Hsiung Shih Art Monthly
有關期刊、展覽材料、個人檔案及多角度處理議題
LIKE A FEVER | 札記

有關期刊、展覽材料、個人檔案及多角度處理議題

王必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