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練習

在家學習 | 柴米油鹽互通時

目標
課題一:田野考察
課題二:線上考察
課題三:總結和開展「新生活」
給老師的話
關於藝術家

這系列在家進行的創意練習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在現今世代、尤其是面對危機時的角色。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的陰霾下,2020年度的春季學期一再停課。有鑑於此,文獻庫邀請本地藝術家設計不同活動,供老師指導學生在家進行。這些練習引導師生反思疫情下的個人經歷、社會議題,以至藝術在窘境中的意義。

為反思香港出現的搶購潮,資深藝術家兼教育工作者曾德平通過這行爲藝術練習,鼓勵學生觀察、省思並改變日常的消費習慣。

我們亦誠邀老師把學生的練習過程和成果上載到學習及參與Facebook 群組「亞洲當代藝術:教師社群」,與更多教育工作者分享。 

圖片:曾德平帶領老師通過煮食觀察日常生活細節。亞洲藝術文獻庫「再見藝術退修日2018」。
圖片:曾德平帶領老師通過煮食觀察日常生活細節。亞洲藝術文獻庫「再見藝術退修日2018」。

 

目標

 

  1. 實踐「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理念;
  2. 運用行為藝術和家人進行有效溝通,改善關係;
  3. 運用行為藝術觀察、了解、分析和改善生活習慣(消費),以準備面對下一波衝擊。

 

課題一:田野考察

 

以屋企為「田野」(field),運用以下方式進行資料搜集:

  1. 觀察家人

對家人的生活習慣進行觀察和記錄,例如觀察媽媽日常的購物路徑、購物單據資料分析(店鋪、貨品、數量、價格等),以手繪/電繪地圖形式作記錄。

  1. 訪問

透過訪問家人,了解他們的消費習慣,以文字和地圖作記錄。

 

 

課題二:線上考察

 

透過上網搜集另類服務提供者,例如社區農場、小店、個體手作人等等,把圖片下載、記錄網上的連結等等,加以文字補充,製作數碼檔案( digital archive)。

 

 

課題三:總結和開展「新生活」

 

  1. 透過定期家庭會議,商議改善生活習慣的可行性,訂立「階段性」循序漸進的實踐計劃;
  2. 定期家庭會議檢討和開發生活實踐的多樣性;
  3. 在網上社交平台開設專頁,分享「新生活」經驗和成果,建立網上社群,鼓勵交流和分享。

 

延伸思考:討論問題

  1. 疫情帶來的日常生活恐慌是如何形成的?
  2.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看似有很多選擇,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3. 在香港享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能嗎?有成功例子嗎?
  4. 今次的經驗如何幫助自己做好準備,欣然面對下一波的衝擊?

 

給老師的話

 

行為藝術是實踐「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最佳形式。創作者有絕對自主性和主動性,因應著對人、事、物的感應,對真、善、美的追求,以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積極改善自己和身邊的人的關係,無須受繪畫、雕塑、陶瓷等等藝術形式限制。創作的過程是掌握日常生活的過程,也是最重要的部份。當下一波衝擊到來時,我已經做好準備了!

 

關於藝術家

 

曾德平從事藝術和設計教育、視覺藝術、設計、出版、策展、藝術和設計評論。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任教長達二十四年。曾以策展人、藝術家和設計師身份參與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國際性展覽。2014年開始在生活書院當義工,推動文化藝術、生命教育和環境教育,並出任「生活行者班」班長。2015年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任職視藝老師,開創香港首個高中行為藝術課。

 

上載日期:2020年3月12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K. and Kay Ho Foundation贊助。

相關內容

Educator Workshop_homelist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活動 | 教學實驗室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2020年8月6、7、8、10及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