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練習

在家學習 | 裡裡外外:在家探索地景

引言
研究方法
家中的地景:發掘身邊的環境
一、廚房地景:
二、客廳/飯廳地景:
三、睡房地景:
給老師的話
關於藝術家

這系列在家進行的創意練習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在現今世代、尤其是面對危機時的角色。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令全球陷入危機,導致各地停課、封城。有鑑於此,文獻庫擴展「在家學習」,邀請海外藝術家合作設計創意練習。這些練習引入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引導師生反思疫情下的個人經歷、社會議題,以至藝術在窘境中的意義。

通過一系列探索室內及室外空間的活動,印度藝術家Sanchayan Ghosh鼓勵同學反思自身與地景的關係。

我們亦誠邀老師把學生的練習過程和成果上載到學習及參與Facebook 群組「亞洲當代藝術:教師社群」,與更多教育工作者分享。 

圖片:Sanchayan Ghosh,《Landscape of Violence Archived (Local to Global)》。 圖為展出於印度聖蒂尼克坦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美術學院Nandan Museum美術館展示架上的場域裝置作品局部特寫(2008年)。
圖片:Sanchayan Ghosh,《Landscape of Violence Archived (Local to Global)》。 圖為展出於印度聖蒂尼克坦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美術學院Nandan Museum美術館展示架上的場域裝置作品局部特寫(2008年)。

 

引言

 

身處現今的後工業世界,我們認定土地早已納入我們的掌握之中,是日常消耗品的一種。本導修課旨在引領同學擺脫以風景畫再現自然的傳統桎梏,重新思考地景這概念,從而了解人類與環境共存的狀況。

本習作以地景為研究對象,在我們的空間感持續呆鈍的當下,將目光投向被迫自我隔離的現況以外。就在我們更加依賴網絡作為溝通媒介之際,裡外的分別消弭,形成一種「無空間感」,奇怪的疏離感取代了歸屬感,使我們不得不正視人類的存在與交流。

請參閱附件一,進一步了解地景概念及藝術史對地景再現的觀點。

 

研究方法

 

測繪、假象及與空間的真實接觸,交織成一個跨學科的介面,讓我們體驗地景。本習作採用的形式,將蒐集所得的原始素材、研究文獻、實地錄取的聲音、研究地點的位置圖、歌曲錄音及人們對當地的記憶結合,利用情景模型和劇場臺口組成一闋空間的蒙太奇。這些參考資料可以在任何地點發表,包括繪圖室、廚房、睡房、公共空間、街角或某人的花園。但每次發表參考資料時,必須將之與新場地視為一個整體,如在廚房展出就將廚房的佈置納入為地景;睡房可視為一個地景的隱喻;而客廳/飯廳則成為一個群體空間,供觀看、傾聽或食用與地景相關的素材。此舉可將內部性質一併納入,成為人居地景體驗的一部分。

本習作探討人與地景的對話,以集體研究方式循不同學科解構室內及室外空間。

圖片:Sanchayan Ghosh,《Landscape of Violence Archived (Local to Global)》。 圖為展出於印度聖蒂尼克坦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美術學院Nandan Museum美術館展示架上的場域裝置作品局部特寫(2008年)。
圖片:Sanchayan Ghosh,《Landscape of Violence Archived (Local to Global)》。 圖為展出於印度聖蒂尼克坦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美術學院Nandan Museum美術館展示架上的場域裝置作品局部特寫(2008年)。

 

家中的地景:發掘身邊的環境

 

居所的室內環境和個人空間,是我們與周圍環境和他人扣連的切入點之一。在這層面上,情景模型可作為一個循環論證的完整空間,讓我們同時以旁觀者和局內人的身份進行探索。因此,我們可以將廚房、繪圖室、飯廳和睡房等室內空間的特定性質轉化,以隱喻手法將其元素比作外在世界的延伸,從而與室外地景的體驗扣連。

同學展開研修前,可挑選一個居所附近的地點或場所作為研究對象,並將之視為室外地景,用以對照每條習作題中的「室內地景」。

 

 

一、廚房地景:

 

觀察任何一個廚房,都能直接了解當地各種時令蔬菜,以及來自全球、被劃一包裝成合格食材的各種食品。當代廚房同時反映本地和全球在土地使用方面的狀況。廚房可以提供不同的角度,讓我們探討地景。廚房直接反映土地的使用狀況,以及與土地相關的生產活動和勞動力。構成廚房的各種元素可被演繹為生產活動和勞動力的隱喻,並用作數據版圖。

參考資料: Mantu Singh,《Dialogue Around Site Specific Art Activity》,2015年。

圖片:廚房作為拼湊地景的場域,Mantu Singh作品。節錄自一個於Daranada的Babli Farm附近展開的場域對話工作坊,由Sanchayan Ghosh會同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美術學院學生主持(2015年)。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圖片:廚房作為拼湊地景的場域,Mantu Singh作品。節錄自一個於Daranada的Babli Farm附近展開的場域對話工作坊,由Sanchayan Ghosh會同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美術學院學生主持(2015年)。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研究:拼圖即集體對話──建構多感官數據版圖

  1. 同學就其社區一帶的土地搜集相關的普查報告,並搜羅有關土地用途及勞工處境的數據和詳細資料,再將之編纂為圖表。
  2. 於一天的不同時段採訪該場所或地點,以手機實地錄音。
  3. 將廚房架上的食材逐一筆錄,並了解其生產、加工及包裝出售的過程。記錄當中有多少食材為當地生產,並屬時令品種。
  4. 按圖表所列的普查數據,舀取不同份量的原始食材,如米、穀物、糖等(例如一湯匙米等如百分之十的勞動力;假設普查數據顯示勞動力為百份之廿五,則應舀取5湯匙的米粒)。

素材應用:素材作為地景的直接

以天然纖維製造紙張及互動書藝

  1. 從廚餘中收集纖維豐富的果菜,特別是榨汁後的果皮或任何塊根,如蘿蔔、甘筍、紅菜頭或青草;又或於區內搜集甘蔗等任何纖維植物或乾花。
  2. 然後在當地搜集掉下的花瓣和植物種子,並在造紙過程中將之夾在兩層天然纖維紙張中間。
  3. 你可以將紙張分送予鄰居,邀請他們在紙上寫下對區內地景的印象。
  4. 將這些集體記憶編纂成一本以天然纖維製成、關於地景的社區文集。

參考資料: Display and Demonstration of Bamboo Leaf Paper Making Workshop in Hul Utsav of Balipara, Santiniketan

創造廚房地景

廚房自有其獨特的分類方式:儲物架放置食材、焗爐放在煮食台上、流理台置於抽風口或窗口旁。利用這些廚房設備展示你的集體研究成果。你可以在儲物架上擺放地景素材的不同資料;在焗爐旁展示各個參加者的回憶筆記,將煮食台佈置成池塘或馬路等地景現象;而流理台則可展出以天然纖維製成的紙張。你亦可將雪櫃的儲存格布置成一個地景,或邀請父母教你煮一道與當地農耕相關的菜式。天然纖維紙張亦可用作可食用的餐碟,盛載小食。

參考資料:

  1. Prajakta Potnis的作品
  2. Subodh Gupta,《Cooking in the World》,2017年。
  3. Archana Hande,《 Victoria House》,2016年。

 

二、客廳/飯廳地景:

 

客廳和飯廳是集體分享和飲食的場所。我們所用的家具全都是取材自周圍的環境。一桌一椅以至每個元素都盛載著居所內的地景回憶。飯桌儼如一幅由不同物料拼湊的地景圖,它不僅是食物的地景圖,更指涉地域、物體和文化層面上的地景回憶,訴說大自然的故事及我們與自然的日常互動。

圖片:由Rajshekhar及Vizag Art College學生製作的拼圖,對照印度安得拉邦城市維薩喀巴坦一個市場,隸屬 Sanchayan Ghosh 於2016年為 科欽─穆吉里斯學生雙年展主持的「Sitespecific in Transit」工作坊。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圖片:由Rajshekhar及Vizag Art College學生製作的拼圖,對照印度安得拉邦城市維薩喀巴坦一個市場,隸屬 Sanchayan Ghosh 於2016年為 科欽─穆吉里斯學生雙年展主持的「Sitespecific in Transit」工作坊。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研究:拼圖即集體對話──建構多感官數據版圖

  1. 透過Google Earth標示一個在你的居所附近而你每天也造訪的場所或地方。
  2. 憑記憶繪製多幅地景圖,詳細顯示該處的多項細節,包括樹木、房屋、土地元素、公園、道路和區內其他文化建築的數量。參考Google地圖,將繪圖融會結合,製成屬於你自己的當區地景圖。
  3. 你亦可仔細研究個別元素,如樹葉或花朵標本、建築細節、當地人的素描像、他們的服飾、商店的細節及其他構成區內文化及社會體驗的設計元素。
  4. 透過手機或互聯網聯絡你的朋友,邀請他們以手寫文字或繪圖分享在這些場域中獲得的體驗。你亦可利用Skype或Zoom進行視像對話,並在參加者同意下收錄對話期間的聲音。

參考資料:《Mapping Through the Ages: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GIS Lounge,2011年。

圖片:卡里亞筆記。摘錄自兩次以西孟加拉比爾賓縣的卡里亞白高嶺土礦為對象的拼圖過程。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當中一組照片為裝置作品的一部分,呈現直接取自礦場及鄰近地區的物品;另一組照片則拍攝一幅卷軸。卷軸由不同的文獻組成,包括地圖、照片及以米紙臨摹的礦場地景繪圖。這些米紙構成一個隱喻,象徵當地因採礦活動而消失的稻田。
圖片:卡里亞筆記。摘錄自兩次以西孟加拉比爾賓縣的卡里亞白高嶺土礦為對象的拼圖過程。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當中一組照片為裝置作品的一部分,呈現直接取自礦場及鄰近地區的物品;另一組照片則拍攝一幅卷軸。卷軸由不同的文獻組成,包括地圖、照片及以米紙臨摹的礦場地景繪圖。這些米紙構成一個隱喻,象徵當地因採礦活動而消失的稻田。

素材應用

利用廢紙製作卷軸,選用刊載地景、環保議題或氣候資料的報紙或雜誌,並在繪圖室將卷軸向家人展示。

  1. 以橫向方式將多幅剪報接駁,製成長卷軸。
  2. 以不同的顏色繪畫早前搜尋到的各幅地景參考素材,並將之與卷軸拼接。你也可以製作單線繪圖,記錄區內的植物或樹木。在繪圖上直接黏上泥土、樹皮或乾枯的草根等,又或其他天然或人造物料,製成拼貼畫,對照早前從廚房地景中搜集到的材料。你可以利用紙張的兩面記錄資料和繪畫。
  3. 以風琴盒的形式將卷軸摺疊,或將卷軸的兩端拼合,形成一個圓筒。風琴摺卷軸可充當書本。你亦可將圓筒形的卷軸固定在雨傘上,製造一個互動的地景體驗。

聲效遊戲

客廳/飯廳普遍被視為群體交誼和聚餐的地方。你可以利用天然纖維製作餐碟,將上述的資料和繪圖分享給在場所有人。如有超過兩人在家,你可以玩一個以地景記憶為主題的聲效遊戲。

首先,邀請在座各人圍成圓圈。然後從回憶中找出不同的地景元素,例如清晨、傍晚、辦公時段、雀鳥、學校、遊樂場等,並將之逐一列出。邀請參加者就每個元素分享關聯詞彙,然後嘗試就每個元素製造相應的聲音。細心傾聽並設計出你的聲效,汲取其他參加者的經驗並即興創作。

粗略為每個元素配對聲效之後,你可以就相關的地景回憶敘述一個故事,再嘗試單靠聲效變化將故事再描述一次。每位參加者輪流敘述,最後組成一闋沒有文字的純聲音故事。

物件的轉化

將椅子和供安坐的家具轉化為地景現象。枱燈或室內其他光源照射植物和樹木等元素,以製造影子。將物件的影子投映於繪圖室中,令素淨的牆身轉化成與地景元素共存的體驗。

你可以將不同的食具和煮食器皿擺放在餐桌或地板上,從其三維投映輪廓中擷取靈感,豐富早前畫下的地景圖。以多枚手電筒和手機光源照射器皿,利用光和影繪製三維地景圖。

參考資料:

  1. Vivan Sundaram,《Prospect》,2008年。
  2. Anant Joshi,《Black to Play and Draw》,2002年。

 

三、睡房地景:

 

睡房是回憶和休憩的場所。睡房的橫向模式最接近我們與土地的關係,亦是地景體驗最古老的關聯。睡房是訴說和傾聽故事的場所。

圖片:利用飾帶、繩子、紗線、照片、影印圖像和膠帶,配合繪圖和畫作,在紗網、木板和牆壁上創作拼圖。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圖片:利用飾帶、繩子、紗線、照片、影印圖像和膠帶,配合繪圖和畫作,在紗網、木板和牆壁上創作拼圖。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將蚊帳或布疋舖在床上。你可以利用紙片,將舊地圖或居所的圖則釘在蚊帳/布疋上,並將不同的文獻紀錄釘在睡房牆上和天花上,令不同的元素,包括寫在天然纖維紙張上的文字;為之前的習作創作的地景圖,及鄰居、朋友或家人分享的照片,在同一空間中並置。

  1. 邀請家人或區內長者分享他們對特定地方及其轉變的印象。
  2. 觀看家庭相簿,或邀請鄰居分享私藏的地景回憶。
  3. 在網上搜尋並下載關於該場域或地點的公開文獻資料。
  4. 播放早前的錄音(你跟朋友的對話或於區內收錄的聲音),可透過揚聲器播放或將手機放在床下或床邊直接播放。
  5. 揀選你繪畫的物件圖或照片複本,沿輪廓線將圖中的物件剪出,將恍如模板的空心圖片吊在天花板的蚊帳下。
  6. 將房間的光線調至最暗,以手電筒照亮天花板的蚊帳。邀請家人躺在床上,凝望懸垂於天花板下的文獻資料。
  7. 訴說和聆聽有關區內地景的軼事。

參考資料:小林史子,《1000 Legs, Cultivating Fruits》,2013年。

圖片:Sanchayan Ghosh,《Reversed Perspective: 3 Conjunctures》,於加爾各答Experimenter展廳中展出的建築裝置(2014年),主題為比爾賓地景的跨學科研究。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圖片:Sanchayan Ghosh,《Reversed Perspective: 3 Conjunctures》,於加爾各答Experimenter展廳中展出的建築裝置(2014年),主題為比爾賓地景的跨學科研究。圖片由Sanchayan Ghosh提供。

 

給老師的話

 

地景是多個學科之間的集體對話,涵蓋農耕、寫作、音樂、蒐集、繪圖、說書、儀式及各類透過科學分析方法參與其中的途徑,包括在地理、物理、經濟、人類學方面的探索,以及其他協作領域的實踐。除了這些學科外,地景亦存在於日常生活與其息息相關的當地社群的集體回憶中。因此,地景研究是跨學科實踐的一個橫切面,透視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地景實踐是直接材料、儀式、實踐、繪圖、文獻、地圖學之間的接合點,亦是一個社群透過詩歌、文學和視覺再現表達的集體回憶。

根據W.J.T. Mitchell的定義,地景(landscape)本身是一項傳統,亦是一個動詞。「Landscape」一詞在歐洲傳統裡通常指風景畫,在18和19世紀是用作宣揚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工具。風景畫傳統在遠東則被視作生活體驗的傳統,文人賞玩山水儼如一種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旨在寓情於景。歐洲傳統衍生出交點透視法,以演繹外在世界經視覺經驗產生的假象。Mitchell定義下的風景畫離不開兩種再現的傳統:內省和演繹。

  1. 風景畫不是藝術類型,而是一種媒介。
  2. 風景畫是人與自然、自我與他者交流的媒介,它就像金錢,本身並無用處,但帶有儲藏著可能是無限量的價值的意味。
  3. 風景畫就像金錢,是一種社會象形符號,透過將其習俗本質化及本質習俗化,隱藏其價值的實質基礎。
  4. 風景畫是經過文化調和的自然景物,它同時是空間的再現和呈現,既是所指亦是能指,是框架和框架中的內容,是真實的地方,亦是其擬象,是包裝和包裝內的商品。
  5. 風景畫是存在於所有文化的媒介。
  6. 風景畫是與歐洲帝國主義相關的一種特定的歷史形構。

      —W.J.T. Mitchell,《Landscape and Power》,1994年。

單循一門學科研究地景,不足以涵蓋整個對流層。我們必需了解每種實踐形式都是一種文化表達,可以互相交流、扣連和學習。學習地理、生物科學、物質科學甚至數學,均可豐富學生對地景的認識,以及體驗地景作為一種複合形式。因此,我們可以因應某個特定的地景,設計一個融會視覺藝術、生物學和地理的課程,讓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此外,物理和化學等涉及物質及其轉化的物質科學,可以結合地理科的地貌考察和體育科的身體運動,加上舞蹈、劇場和視覺藝術家的參與,在自然環境中實地舉行一個即場演示工作坊。

參考資料:

  1. Vriksharopan Festival由印度西孟加拉比爾賓縣聖蒂尼克坦維斯瓦‧巴拉蒂大學舉辦。大學其中一個學院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於20世紀初創辦。學院自1925年起均舉行年度植樹活動,透過社群集體參與的歌唱、舞蹈和植樹行動,建構一個世俗儀式,慶祝環境建設過程。活動持續至今近一個世紀。
  2. 觀看由Otolith Group製作的電影《‘O’Horizon》,倫敦,2019年。
  3. Joseph Beuys,《7000 Oak Trees》,德國卡塞爾Documenta7,1982年。
  4. 樹木博物館:《Mark Dion in ‘Ecology’》,Art 21系列,1995年。
  5. Jeremy Deller與德國明斯特園丁合作開展的一系列自然項目,2007–2017年。
  6. 社區地景對話:Francis Alys,《When Faith Moves Mountain》,2002年。

         

附加習作:於特定地點/戶外場域就地景研究

以下的習作以「地景在家」為題,教師可參考附件二,帶領學生於特定地點/戶外場域進行研修。同學可於復課後一起參與。

 

關於藝術家

 

Sanchayan Ghosh(1970年生)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在聖蒂尼克坦居住和工作。他1997年於聖蒂尼克坦的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取得碩士學位,現為該學系的副教授。

Ghosh多年來一直持續探索場域特定的互動藝術實踐,透過工作坊開拓對話空間,探討有關地景變化和勞動力的集體回憶,如何在土地上建立社區參與,並催生出場域特定的裝置和行為藝術作品。他亦曾與印度各地不同類型的劇場緊密合作。於2004年,他獲頒Charles Wallace研究生獎學金,於英國布里斯托開展研究項目,探討當地三代亞洲移民的「融入與抵抗」。Ghosh的社區聲音項目《Incomplete Circles, Invisible Voices》曾於2012年的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中發表。於2017年,他參與Documenta 14舉辦的教育項目《Under The Mango Tree》。此外,他亦曾先後參與印度國立戲劇學院、印度當代藝術基金會及加爾各答歌德學院(Max Mueller Bhavana)名下「Five Million Incidents」活動舉辦的教學項目。Ghosh是2020年在聖蒂尼克坦舉辦的第二次《Under The Mango Tree》活動的聯席策展人,亦曾參與2018年科欽─穆吉里斯學生雙年展的策展工作。

Ghosh有份參與的聲音藝術項目《Short Wave’s Transit Tales》由Documenta 14以《Radio》項目的名義委託創作,曾於四大洲共八個國家展出,更是近期在巴塞爾、柏林和威瑪舉行的三個展覽中展出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八十件展品的其中之一。

他的個人作品展包括2014年的《Reversed Perspective: 3 Conjunctures》及 2010年於加爾各答Experimenter畫廊舉行的《Sisyphus Effect》。

 

上載日期:2020年7月8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贊助。

相關內容

Educator Workshop_homelist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活動 | 教學實驗室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2020年8月6、7、8、10及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