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練習

在家學習 | 隔離下的接龍創作

引言
尋找靈感:解構《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一例
習作:線上策展遊戲
附加習作:Instagram接龍繪畫遊戲
學習目的
關於藝術家

這系列在家進行的創意練習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在現今世代、尤其是面對危機時的角色。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令全球陷入危機,導致各地停課、封城。有鑑於此,文獻庫擴展「在家學習」,邀請海外藝術家合作設計創意練習。這些練習引入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引導師生反思疫情下的個人經歷、社會議題,以至藝術在窘境中的意義。

在這個練習中,駐紐約藝術家Mariam Ghani提議具創意的網上活動,讓師生在隔離期間共同協作。

我們亦誠邀老師把學生的練習過程和成果上載到學習及參與Facebook 群組「亞洲當代藝術:教師社群」,與更多教育工作者分享。 

 

圖片:2019年11月,Mariam Ghani在馬德里的Tentacular Festival介紹《Dis-Ease: It's a Disaster! 》。攝影:Matadero Madrid。由Mariam Ghani提供。
圖片:2019年11月,Mariam Ghani在馬德里的Tentacular Festival介紹《Dis-Ease: It's a Disaster! 》。攝影:Matadero Madrid。由Mariam Ghani提供。

引言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前,我本來打算為剛拍竣的長片進行第二次初剪工作。該齣電影的主題是有關我們「與疾病搏鬥」的漫長文化歷史。為此,我早已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搜集與大流行病及其論述相關的文獻資料。當紐約全面封城之際,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奇怪的境況,一邊思考隔離檢疫的歷史,一邊親歷隔離生活。為了在概念和實際工作的層面上適應這個全新的實況,我亦需要重整電影的結構和工序,以配合遙距工作的監製、資料搜集員和聯合剪接師。封城前,我們已使用數碼人文研究工具Zotero搜集和整理研究資料;現在,我們利用線上便條分享故事段落,並嘗試各種遙距剪接的模式。與此同時,我需要為本寧頓學院重新設計我任教的秋季課程,以適應線上教學和非同步學習模式,讓學生可以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存取相同的教學素材,並確保他們了解課程傳授的同一套知識。

圖片:2018年夏天在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Dilara O'Neil、Mariam Ghani、Eileen Clancy、Jacob Clary、Christian Lewis和Juliana Broad正在舉行《Dis-Ease》的研究會議。攝影:Wellcome Collection。由Mariam Ghani提供。
圖片:2018年夏天在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Dilara O'Neil、Mariam Ghani、Eileen Clancy、Jacob Clary、Christian Lewis和Juliana Broad正在舉行《Dis-Ease》的研究會議。攝影:Wellcome Collection。由Mariam Ghani提供。

 

尋找靈感:解構《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一例

簡言之,過去幾個月,我一直從藝術家、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在隔離期間共同協作,而不用依賴普及但令人疲累的視像會議。我開始想像一種連續的互動模式,如同隨機創作故事的集體遊戲「Consequences」,或由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發明的接龍繪畫遊戲「Exquisite Corpse」,兩者同樣是以連鎖反應串連成一個整體,而參加者直到遊戲完結前都不會知道作品完整的模樣。然後我記起  1994年在Exit Art 展出的《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展覽,由Thelma Golden(時任哈林區Studio Museum的總策展人)、Nancy Spector(其時已任職於古根漢美術館)、Robert Storr(時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繪畫及雕塑策展人)及Exit的創辦人Jeanette Ingberman和Papo Colo(輪流)策展。展覽的簡介寫道:

《... 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是一個多方合作的概念項目,旨在探索策展過程,揭示策展人的選擇如何反映他們的美學及批判價值。展覽以遊戲形式進行,每位參與的當代藝術策展人輪流挑選藝術作品,並決定其展覽布局,以回應其他策展人的選擇。《... 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鼓勵策展人、藝術家和公眾展開對話,探討策展過程涉及的各個議題,包括制度所扮演的角色、藏品系列的主導概念、選材的準則、藝術家在過程中的身份定位,以至展覽布局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對藝術品的理解。
Exit Art線上展覽歷史,檔案資料

根據Roberta Smith當時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藝評(見PDF格式附件)或我查閱Exit於2000年代初的文獻時讀到的筆記,該展覽的發展進程確實充滿遊戲況味。Jeanette和Colo最初構思的展覽只有寥寥四件展品;一個星期後,第三位策展人接手,為展覽帶來新的佈局;然後,第四位策展人在展覽進入第四週時再引入另一佈局。至第五個星期,展覽又再次交由Jeanette和Colo策劃,而展覽亦進入第二輪策展循環。策展人彼此呼應的方式有時在於藝術品的形式;有時依循概念脈絡:例如在後方的展廳展示以磚塊製成或狀如磚塊的展品;而前方展廳則集中擺放取材自眼淚及/或玻璃的展品。各個策展人亦把玩展覽的空間和展品接觸觀者的次序,利用不同的展品組合催生出不同的相互作用,試圖改變觀者對作品的詮釋。

 

習作:線上策展遊戲
我為在家學習的同學設計了一個線上版本的同類型策展遊戲。首先,由第一位同學負責策劃一個小型的數碼「展覽」。然後,其他同學陸續加入/刪除展品或改變它們的布局。每位「策展人」為展覽擬定新的策展宣言,解釋展覽更新背後的理念。

「展覽」可利用不同的形式進行,例如:

  • 公開/供分享的音樂或錄像選單
  • 從線上博物館藏中挑選藝術品,並將其圖片儲存於Pinterest/Tumblr或類似的網站上
  • 從亞洲藝術文獻庫或類似的檔案庫中挑選的藝術品或印刷品

教師可自訂規則,以改變遊戲的框架,例如為展覽的素材和形式設定限制;按全班人數將學生分成二人或多人小組,又或讓他們獨自籌劃策展工作;視乎其他因素,決定每位/每組學生就同學的策展成果作出回應。此舉可鼓勵參與的學生進行非同步協作。


附加習作:Instagram接龍繪畫遊戲

以隨機抽籤的方式決定一組海報的排列次序。學生1 將一幅圖像或錄像上載至Instagram,再附上#exquisitecorpse主題標籤並推送至學生2。學生2回應帖子並附上#part2主題標籤,再推送至學生3,如此類推。最後一位接龍的學生將帖子推送至老師的帳戶,再由老師將所有學生的回應按原有的次序製成GIF檔案或錄像,並發送給所有參與的學生。老師帶領學生參與活動時需強調每個帖子必須在某方面(形式或概念)回應上一個帖子,遊戲方能達至預期的效果,構成可堪玩味的非敘事短片(參考Bordwell and Thompson),成為抽象、富聯想性或鮮明的作品,甚至三者兼備。

 

學習目的

1. 了解串連模式

串連模式講求每個元素或版本就前作作出直接的回應。遊戲結束後,同學可審視展覽的最終版本,再回溯大家在過程中所作的回應和選擇。如同學的回應次序有變,展覽的最終面貌會否有異?如大家在策展過程中共同協商,成果又會否一樣?

數學上亦時有串連成列的情況(如著名的斐氏數列就描述了自然界常見的黃金分割,包括貝殼和花瓣的形態)。你能列舉其他呈串連模式的現象嗎?

2. 分析策展決定

回想一個你曾觀看的展覽,或瀏覽一個線上展覽,由專業策展人主理的展覽。你從遊戲中獲得的體驗如何改變你對策展人角色的認知?你可以憑自己在遊戲中策展的經驗,分析該展覽的部分策展選擇嗎?例如,作品在觀展路徑中的排列次序,或展覽的命名和在策展簡介中被描述的方式,如何影響你對個別作品的理解和作品之間的相互關係?

近年,「策展」成為熱門詞,被應用於博物館和畫廊以外的許多範疇。你能列舉一些被認為經過「策展」的非藝術空間或系列嗎?你是否視它們為策展的成果?為什麼?

3. 藝術的隨機性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和更早期的達達主義先鋒均致力探究偶發性對藝術的影響。他們利用「Exquisite Corpse」等遊戲將特定程度的隨機性引入藝術創作過程中。出於相同的理由,他們亦有探索自動書寫(靈媒邀請鬼魂透過其手書寫)等通靈術。有時在機緣巧合下,接龍繪畫的確能產生優秀的作品,將遊戲參加者難以想像的一隻奇幻怪獸活現眼前,完美地體現出各人的集體潛意識。你的「Exquisite Corpse」有否這種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你能列舉其他帶有偶發性的藝術實踐嗎?相對於20世紀,隨機性在21世紀中最常見於什麼情況下?

 

關於藝術家

Mariam Ghani身兼藝術家、作家和電影工作者。其作品探討特定的地域、空間和時間,尋找政治和文化結構呈現出來的蛛絲馬跡。自2002年起,她的電影、攝影及裝置作品獲國際多個美術館、藝術節和雙年展展出和收藏,包括沙迦、利物浦、銀川及拉合爾雙年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魯爾分館、皇后博物館及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紐約紀錄片影展、雪菲爾德紀錄片影展及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以至Documenta 13。她的互動藝術作品曾獲《Fast Company》雜誌和《衛報》報導,並由Rhizome ArtBase保存。她就文獻庫、數據庫、語言及臆測和暗歷史撰寫的評論文章曾於《e-Flux》、《Filmmaker》、《Foreign Policy》、《Frieze》、Ibraaz、《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Triple Canopy》及其他文集中刊登。Ghani的首部長片是《What We Left Unfinished》,這齣好評如潮的獲獎紀錄片以五部攝於共產時期但尚未完成的阿富汗電影為題,於2019年在柏林國際影展中首映,由Good Docs發行。Ghani曾任紐約公共圖書館及耶魯法學院國際人權中心的駐場藝術家,她獲頒授的榮譽包括憲法權利中心第一屆「Changemaker Storyteller Award」獎。Ghani目前任教於本寧頓學院的電影和錄像學院。

 

上載日期:2020年7月23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贊助。

 

引言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前,我本來打算為剛拍竣的長片進行第二次初剪工作。該齣電影的主題是有關我們「與疾病搏鬥」的漫長文化歷史。為此,我早已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搜集與大流行病及其論述相關的文獻資料。當紐約全面封城之際,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奇怪的境況,一邊思考隔離檢疫的歷史,一邊親歷隔離生活。為了在概念和實際工作的層面上適應這個全新的實況,我亦需要重整電影的結構和工序,以配合遙距工作的監製、資料搜集員和聯合剪接師。封城前,我們已使用數碼人文研究工具Zotero搜集和整理研究資料;現在,我們利用線上便條分享故事段落,並嘗試各種遙距剪接的模式。與此同時,我需要為本寧頓學院重新設計我任教的秋季課程,以適應線上教學和非同步學習模式,讓學生可以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存取相同的教學素材,並確保他們了解課程傳授的同一套知識。

圖片:2018年夏天在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Dilara O'Neil、Mariam Ghani、Eileen Clancy、Jacob Clary、Christian Lewis和Juliana Broad正在舉行《Dis-Ease》的研究會議。攝影:Wellcome Collection。由Mariam Ghani提供。
圖片:2018年夏天在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Dilara O'Neil、Mariam Ghani、Eileen Clancy、Jacob Clary、Christian Lewis和Juliana Broad正在舉行《Dis-Ease》的研究會議。攝影:Wellcome Collection。由Mariam Ghani提供。

 

尋找靈感:解構《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一例

 

簡言之,過去幾個月,我一直從藝術家、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在隔離期間共同協作,而不用依賴普及但令人疲累的視像會議。我開始想像一種連續的互動模式,如同隨機創作故事的集體遊戲「Consequences」,或由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發明的接龍繪畫遊戲「Exquisite Corpse」,兩者同樣是以連鎖反應串連成一個整體,而參加者直到遊戲完結前都不會知道作品完整的模樣。然後我記起  1994年在Exit Art 展出的《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展覽,由Thelma Golden(時任哈林區Studio Museum的總策展人)、Nancy Spector(其時已任職於古根漢美術館)、Robert Storr(時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繪畫及雕塑策展人)及Exit的創辦人Jeanette Ingberman和Papo Colo(輪流)策展。展覽的簡介寫道:

《... 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是一個多方合作的概念項目,旨在探索策展過程,揭示策展人的選擇如何反映他們的美學及批判價值。展覽以遊戲形式進行,每位參與的當代藝術策展人輪流挑選藝術作品,並決定其展覽布局,以回應其他策展人的選擇。《... 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鼓勵策展人、藝術家和公眾展開對話,探討策展過程涉及的各個議題,包括制度所扮演的角色、藏品系列的主導概念、選材的準則、藝術家在過程中的身份定位,以至展覽布局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對藝術品的理解。
Exit Art線上展覽歷史,檔案資料

根據Roberta Smith當時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藝評(見PDF格式附件)或我查閱Exit於2000年代初的文獻時讀到的筆記,該展覽的發展進程確實充滿遊戲況味。Jeanette和Colo最初構思的展覽只有寥寥四件展品;一個星期後,第三位策展人接手,為展覽帶來新的佈局;然後,第四位策展人在展覽進入第四週時再引入另一佈局。至第五個星期,展覽又再次交由Jeanette和Colo策劃,而展覽亦進入第二輪策展循環。策展人彼此呼應的方式有時在於藝術品的形式;有時依循概念脈絡:例如在後方的展廳展示以磚塊製成或狀如磚塊的展品;而前方展廳則集中擺放取材自眼淚及/或玻璃的展品。各個策展人亦把玩展覽的空間和展品接觸觀者的次序,利用不同的展品組合催生出不同的相互作用,試圖改變觀者對作品的詮釋。

 

習作:線上策展遊戲


我為在家學習的同學設計了一個線上版本的同類型策展遊戲。首先,由第一位同學負責策劃一個小型的數碼「展覽」。然後,其他同學陸續加入/刪除展品或改變它們的布局。每位「策展人」為展覽擬定新的策展宣言,解釋展覽更新背後的理念。

「展覽」可利用不同的形式進行,例如:

  • 公開/供分享的音樂或錄像選單
  • 從線上博物館藏中挑選藝術品,並將其圖片儲存於Pinterest/Tumblr或類似的網站上
  • 從亞洲藝術文獻庫或類似的檔案庫中挑選的藝術品或印刷品

教師可自訂規則,以改變遊戲的框架,例如為展覽的素材和形式設定限制;按全班人數將學生分成二人或多人小組,又或讓他們獨自籌劃策展工作;視乎其他因素,決定每位/每組學生就同學的策展成果作出回應。此舉可鼓勵參與的學生進行非同步協作。

 

附加習作:Instagram接龍繪畫遊戲

 

以隨機抽籤的方式決定一組海報的排列次序。學生將一幅圖像或錄像上載至Instagram,再附上#exquisitecorpse主題標籤並推送至學生2。學生2回應帖子並附上#part2主題標籤,再推送至學生3,如此類推。最後一位接龍的學生將帖子推送至老師的帳戶,再由老師將所有學生的回應按原有的次序製成GIF檔案或錄像,並發送給所有參與的學生。老師帶領學生參與活動時需強調每個帖子必須在某方面(形式或概念)回應上一個帖子,遊戲方能達至預期的效果,構成可堪玩味的非敘事短片(參考Bordwell and Thompson),成為抽象、富聯想性或鮮明的作品,甚至三者兼備。

 

學習目的

 

1. 了解串連模式

串連模式講求每個元素或版本就前作作出直接的回應。遊戲結束後,同學可審視展覽的最終版本,再回溯大家在過程中所作的回應和選擇。如同學的回應次序有變,展覽的最終面貌會否有異?如大家在策展過程中共同協商,成果又會否一樣?

數學上亦時有串連成列的情況(如著名的斐氏數列就描述了自然界常見的黃金分割,包括貝殼和花瓣的形態)。你能列舉其他呈串連模式的現象嗎?

2. 分析策展決定

回想一個你曾觀看的展覽,或瀏覽一個線上展覽,由專業策展人主理的展覽。你從遊戲中獲得的體驗如何改變你對策展人角色的認知?你可以憑自己在遊戲中策展的經驗,分析該展覽的部分策展選擇嗎?例如,作品在觀展路徑中的排列次序,或展覽的命名和在策展簡介中被描述的方式,如何影響你對個別作品的理解和作品之間的相互關係?

近年,「策展」成為熱門詞,被應用於博物館和畫廊以外的許多範疇。你能列舉一些被認為經過「策展」的非藝術空間或系列嗎?你是否視它們為策展的成果?為什麼?

3. 藝術的隨機性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和更早期的達達主義先鋒均致力探究偶發性對藝術的影響。他們利用「Exquisite Corpse」等遊戲將特定程度的隨機性引入藝術創作過程中。出於相同的理由,他們亦有探索自動書寫(靈媒邀請鬼魂透過其手書寫)等通靈術。有時在機緣巧合下,接龍繪畫的確能產生優秀的作品,將遊戲參加者難以想像的一隻奇幻怪獸活現眼前,完美地體現出各人的集體潛意識。你的「Exquisite Corpse」有否這種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你能列舉其他帶有偶發性的藝術實踐嗎?相對於20世紀,隨機性在21世紀中最常見於什麼情況下?

 

關於藝術家

 

Mariam Ghani身兼藝術家、作家和電影工作者。其作品探討特定的地域、空間和時間,尋找政治和文化結構呈現出來的蛛絲馬跡。自2002年起,她的電影、攝影及裝置作品獲國際多個美術館、藝術節和雙年展展出和收藏,包括沙迦、利物浦、銀川及拉合爾雙年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魯爾分館、皇后博物館及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紐約紀錄片影展、雪菲爾德紀錄片影展及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以至Documenta 13。她的互動藝術作品曾獲《Fast Company》雜誌和《衛報》報導,並由Rhizome ArtBase保存。她就文獻庫、數據庫、語言及臆測和暗歷史撰寫的評論文章曾於《e-Flux》、《Filmmaker》、《Foreign Policy》、《Frieze》、Ibraaz、《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Triple Canopy》及其他文集中刊登。Ghani的首部長片是《What We Left Unfinished》,這齣好評如潮的獲獎紀錄片以五部攝於共產時期但尚未完成的阿富汗電影為題,於2019年在柏林國際影展中首映,由Good Docs發行。Ghani曾任紐約公共圖書館及耶魯法學院國際人權中心的駐場藝術家,她獲頒授的榮譽包括憲法權利中心第一屆「Changemaker Storyteller Award」獎。Ghani目前任教於本寧頓學院的電影和錄像學院。

 

上載日期:2020年7月23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贊助。

相關內容

Educator Workshop_homelist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活動 | 教學實驗室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2020年8月6、7、8、10及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