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練習

在家學習 | 家裏的人和物

給師生的話
學習目標
練習內容
一、熱身:練習觀察;日常勘察
二、創作:家裏人和物的異想
三、討論
關於藝術家

這系列在家進行的創意練習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在現今世代、尤其是面對危機時的角色。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的陰霾下,2020年度的春季學期一再停課。有鑑於此,文獻庫邀請本地藝術家設計不同活動,供老師指導學生在家進行。這些練習引導師生反思疫情下的個人經歷、社會議題,以至藝術在窘境中的意義。

面對長時間留在家中的情況,藝術家鄧國騫提議了一系列的練習,從家裏的人和物尋找創作靈感。

我們亦誠邀老師把學生的練習過程和成果上載到學習及參與Facebook 群組「亞洲當代藝術:教師社群」,與更多教育工作者分享。 

 

 

給師生的話 

 

早在疫情前,整個世界和世代已在改變,物理和網絡空間共同構成二十一世紀的真實,我們對身近的東西逐漸變得冷淡,又或對日常的一切感到理所當然。然後轉捩點出現,政治運動到蔓延全球的疫情,隱於都市表象下的矛盾及問題一一顯露。人作為物理空間生存的動物,是否僅僅盲目相信文明的進步,而忘記在建立樣板的文明規範外,生命身處當下時空的本質及主流以外的其他色彩?

家作為棲息的地方,這個棲息地方裏的人與物滋養及影響人的習慣;如此尋常不過的場域,卻是眾人不同生活與意義的源頭。足不出戶是契機,當世道以至過往的普世價值都在更替的時候、當家人都窩在家裏促使空間權力變異的時候,我們如何給日常重新賦予生命力,迎接沒有必然準則、日新月異的未來?

 

學習目標

 

  1. 反思居家空間如何影響人的習慣、家庭關係、價值、工作方式等,以刷新居家空間的想像。
  2. 限制會收窄可能,卻能幫助思考嗎?疫情大幅限制人的行動範圍,然而窩在家裡的時間可視作一個以家為研究對象的契機。有沒有想過如何在家裡進行公共藝術?有沒有想過跟你的家人成立一個臨時藝術組織做一件關於家族史的作品?
  3. 嘗試將家視作藝術空間;家裏的物事作展品;人是觀眾,亦是表演者。只要有人和空間,藝術便有機會發生,即使觀眾只有一個人,或你自己。

 

練習內容

 

  • 請老師導引學生如何回應各個步驟時遇到的困難。
  • 同學應互相分享觀察及創作成果。

 

一、熱身:練習觀察;日常勘察
*a–b選一項作練習

(a) 記錄自己或家人一天的流程

  • 如何記錄?如流水帳、繪畫、攝影、Instagram等。
  • 各學生記錄方式與內容之别,顯示其側重點的何種差異?

(b) 數算自己或家人物品的數量,如衣、褲、襪、帽、鞋、擺設、收藏等

  • 可觀察到什麼?類比到什麼?各種物品在風格上有關連嗎?你覺得這些風格是否相配物主的性格?為什麼?又是否能夠顯現其美感特徵?

 

二、創作:家裏人和物的異想

*a–f選二至三項作練習

(a) 找出最舊的物事

  • 轉化成作品的例子:尋找家裏最舊的物事,比照2020年同一或類近的事物,並將兩者組合成一件新的東西。
  • 或其他方法:老師可以與同學討論其他轉化家中最舊物事為藝術作品的方法。
  • 參考作品:鄧國騫,《鄧爺爺》,2017年。

(b) 調動居家的傢俬及擺設/執屋

  • 轉化成作品的例子:用照片/ 錄像記錄執屋過程/成果。
  • 原因:執屋即佈展,回應因家人都窩在家裏促使空間權力的變異。所謂權力變異,即家人共處的時間增多,而當眾家庭成員的起居及工作日常進一步出現在同一空間,空間本身不會突然增多,但空間的使用卻不經意會出現角力及矛盾,例如父母在客廳看電視或談話干擾到在家學習或工作的子女;例如子女在家的網上課堂干擾到清晨工作後回家休息的父母。故此,調動居家的傢俬及擺設/執屋,可以是解決以上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亦可以是面對日新月異的未來作出改變的重要一步,為更新每天習慣及學習新事物撒下種子。
  • 參考作品:鄧國騫,《肚子》,2018年。

(c) 繪畫/ 收集居家日常的圖案

  • 轉化成作品的例子:將繪畫/ 收集得來的圖案做成拼貼。
  • 或其他方法:老師可以與同學討論其他轉化家中圖案為藝術作品的方法。
  • 參考作品:鄧國騫,《去留》,2016年。

(d) 訪問自己或家人

  • 轉化成作品的例子:一鏡拍攝自己或家人三十分鐘,拍攝前只問一道問題,但讓被拍攝者在三十分鐘內選擇回答、說或不說東西,而拍攝者則在拍攝期間隱於被拍攝者的視線外卻盡量身處同一空間。當攝錄機啟動拍攝,它擁有製造奇異時空的能力,如果被拍攝者說話,他有機會說出問題以外的心底話。
  • 或其他方法:老師可以與同學討論其他以訪問家中人來創作的方法。
  • 參考作品:鄧國騫,《懶腰》,2018年。

(e) 相簿裏照片的古怪地方

  • 轉化成作品的例子:打開相簿,尋找一些你覺得照片的古怪之處並將之掃描、剪裁、放大或縮小,直至它們成為獨立的新照片。
  • 或其他方法:老師可以與同學討論其他以相簿/照片來創作的方法。
  • 參考作品:鄧國騫,《不可以摸果子》,2018年。

(f) 其他

  • 老師可以在同學完成觀察日常的熱身後,帶領大家分享一些平常容易忽略的地方,並討論如何將這些觀察轉化成藝術作品。

 

三、討論

 

  1. 藝術館和家居也是空間,它們有什麼異同?它們分別承載怎樣的人和物?比較藝術館和家居,你能從哪個空間中尋找到創作的靈感呢?
  2. 經過這次練習,你覺得藝術和生活有著什麼關係?
  3. 那麼,在學校的視覺藝術室以外,你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藝術練習嗎?你覺得在日常進行的藝術練習或創作對你有什麼意義?
  4. 你好嗎?你近來怎麼樣?

 

關於藝術家

 

鄧國騫,混合媒介藝術家,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其創作路途始於對其原居民背景不間斷的追問,繼而發展出對存在本義及親密式美學的探討,緊扣其生命的進程與經歷。此思考體現於其作品,他淡化藝術和生活的界線,通過融和創作及人類種種矛盾意圖展現本質性、二元間的張力及感官節奏。他時常挪用和重構日常與個人文本以講述隱伏生活的故事,如觸及成長、承傳、自由、資本主義、消費主義、自然、政治、規範等,透露出對人事物的關懷。2009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亦為2013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得主。

 

上載日期:2020年3月12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贊助。

相關內容

TL online workshop_homelist
疫情下的藝術教學創意構想
活動 | 教學實驗室

疫情下的藝術教學創意構想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時

Educator Workshop_homelist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活動 | 教學實驗室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2020年8月6、7、8、10及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