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如何保留集體歷史?蒐集文獻可以是一個集體協作的過程嗎?是次對話夥拍馬來西亞設計文獻庫(Malaysia Design Archive)及Northeast Lightbox(印度)的成員,探討與來自不同學科和知識體系的社群合作的必要性,以描繪各自背景下的複雜歷史。
來自馬來西亞設計文獻庫(MDA)的Jac sm Kee、Ezrena Marwan及孫先勇將討論MDA如何追溯馬來西亞在獨立前(1957年)至今的平面設計發展。他們集中發展資源和空間,以供分享不同歷史和詞彙,挑戰主流的國家及殖民論述。
來自Northeast Lightbox的Devadeep Gupta、Hrishikesh Chowdhury和Anidrita Saikia將闡述他們對印度東北當地文獻資料的研究。在過程當中,他們嘗試將文獻資料視為當代藝術,同時檢視文獻如何透過引入非主流敘事,啟發批判反思。自2017年起,Northeast Lightbox透過不同藝術實踐模式,應用女權組織North East Network的民間文獻。
本講座是「跨文獻庫對話」系列的活動之一,配合《群策群學》項目進行。「跨文獻庫對話」是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印度分部發起的平台,旨在探索南亞地區內文獻的形式、基建及創立過程,確保歷史檔案更全面多元,而且透明公開,涵蓋鮮為人知的史料,特別是被建制忽略的歷史。《群策群學》探討由藝術家主導的集體學習模式。本項目由Gudskul參與籌劃,旨在探討以下問題:藝術家如何透過群體模式向同儕學習?群體協作因何成為現代人生存的必要條件?這些群體如何一直緊扣及適應其身處的語境?
講座免費開放予已登記人士。
Anidrita Saikia現為德里大學歷史系的哲學碩士研究學者。她身兼藝術家和珠寶設計師,關注透過電影、文學和藝術,更廣泛地探索歷史及殖民主義。
Devadeep Gupta是駐阿薩姆邦古瓦哈提的視覺藝術家兼電影工作者,其作品運用平行敘事,揉合以鏡頭為本的媒介、裝置及集體創作表演 。
Ezrena Marwan是馬來西亞設計文獻庫的成員,透過此平台,她鼓勵各界展開討論,探討平面設計在建構國族及國民身份認同所起的作用。Marwan從事平面設計,對婦女權益、歷史和設計尤其關心,其作品秉持「重要的事要先做」設計宣言(1964年) 的精神,呼籲「不以消費主義和盈利為先,而是邁向更有益、持久和民主的傳播形式」。
Hrishikesh Chowdhury是駐阿薩姆邦古瓦哈提的攝影師。他曾是個社工,熱心探討區內的微觀歷史、社會及城市形態和系統。他的作品以攝影為主,並利用文獻資料進行創作。
Jac sm Kee是女權社運人士、作家及研究員,亦是馬來西亞設計文獻庫的成員之一。她是馬來西亞獨立新聞中心的聯合總監,該非牟利組織致力促進媒體自由、言論自由和信息自由,旨在建立一個公平、自由和民主的社會。Kee亦聯合創辦Numun Fund,首個專門資助南方世界(Global South)持續發展女性科技的基金。
孫先勇是馬來亞大學文化中心視覺藝術系的研究員和資深講師,並於 2016年成為馬來西亞設計文獻庫一員。他獲澳洲研究生獎學金資助,於悉尼大學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他的論文〈What is Left of Art?〉研究1950至1970年間於印尼、新加坡、泰國及菲律賓境內,左傾政治藝術運動與當代公眾交會的視覺空間文化。孫先勇亦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的同行評審期刊《此刻東南:亞洲當代和現代藝術的方向》(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的編輯成員。
《群策群學》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Wendy Lee & Stephen Li及Virginia & Wellington Yee慷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