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文獻庫將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舉辦《開壇》,藉此延續亞洲藝術文獻庫對亞洲當代藝術議題新思維的探索以及展開對話。
經公開徵集遴選的各地文化工作者,將利用文獻庫的網絡,於巴塞爾藝術展的文獻庫攤位舉辦會議,並藉著這些「無牆會議」以構想新計劃、延伸進行中之項目、又或藉此建立合作網絡。
《開壇》節目
#AsiaArtArchive #OpenPlatform
3月15日(星期五) 靜讀 | 6–9pm 現場節目 主持:亞洲藝術文獻庫 參與者:公眾 本節目邀請參與者默讀於亞洲藝術文獻庫巴塞爾藝術展展位內陳列的文獻資料,並即時於網上平台分享他們的想法、圖像,又或引述文獻資料的內容,藉此為亞洲藝術文獻庫年度項目《開壇》拉開序幕,集體記錄是次於特別設計的展位內進行的活動。 3月14日(星期六) 不安記憶 | 1–2pm
新書介紹
主持:亞洲藝術文獻庫與Phaidon Press
語言:中文及英語翻譯
與會講者:張曉剛(中國藝術家)、杜柏貞(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主席)、翁子健(亞洲藝術文獻庫資深研究員)
中國藝術家張曉剛、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主席杜柏貞以及資深研究員翁子健將介紹和討論即將出版的新書《Disquieting Memories》(Phaidon Press,2015年)。
十五年間 | 3–4pm
主持:杜柏貞(亞洲藝術文獻庫)
亞洲藝術文獻庫於15年前成立,而藝術世界在此期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2030年的藝術世界又將會發展成甚麽模樣?獨立藝術空間將擔當甚麽角色、産生甚麼作用?藝術和想法將如何産生、溝通、分享和保存?數碼化會否取代實體事物?而新的支持機制會否出現、定義及改變獨立藝術空間的未來發展?
藝術巴塞爾:買不起, 送給你—預展 | 4:30–7:30pm
現場節目
主持:樊樂怡及黃宇軒(城市創作實驗室聯合總監)
語言:廣東話及英語
城市創作實驗室策劃《藝術巴塞爾:買不起,送給你》,透過直接實踐,介入香港公眾、藝術家和藝博會之間的關係。多位參與計劃的藝術家將探討如何藉此次「惡搞」,把藝博會轉化成一個在公共領域交流的藝術教育契機。
3月15日(星期日)
於公共空間傳承文化歷史 | 12–1:30pm
主持:黃漢楨(Espace Memorae 創辦合夥人)
與會講者:陳伯康(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陳伯康(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監及創辦合夥人)、朱慰先(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助理教授)、李浩然(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保育項目監)、成美芬(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Thomas Zhang(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香港以高速發展聞名於世,當中那些舊日景物仍然得以保留?這個討論將由本土出發放眼全球:在密集、靜止和商業化的公共空間之中,如何延續文化實踐和歷史?而城市規劃、公共藝術、歷史保育和旅遊業又扮演什麼角色?
數碼革命 | 2:30–4pm
主持:Stephen McCoubrey(UBS Art Collection 策展人)
與會講者:Shea Goli(Paddle8 當代藝術專家)、David Smith(亞洲藝術文獻庫數碼館藏管理)、Sureyya Wille(Artsy 亞洲及中東區畫廊合作經理)
為配合全新推出的藝術手機應用程式「Planet Art」,瑞銀將邀請數碼藝術交易平台的專家,探討數碼世界如何改變藝術市場的運作。討論當中的挑戰及有利之處,以及數碼技術作為推廣、銷售以及知識交流的有效工具。
摺紙成雲:圖書館作為形式 | 4:30–6pm
主持:朱珮瑿(亞洲藝術文獻庫公眾活動項目策展人)
與會講者:Pablo Helguera(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林傑朗(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採編統籌)、柳詩雅(藝術家、2015年亞洲藝術文獻庫駐場藝術家)、黃子欣(亞洲藝術文獻庫策略及專案策劃)
藝術家、策展人、作家及文化工作者把「白立方」轉化成「白紙」,以印刷品作為他們的創作空間。刊載於印刷品上的藝術,以及延伸而來的圖書館及檔案庫,在生產、介入及傳播藝術上有甚麽可能性?
3月16日(星期一)
2020:藝術主導的社會 | 12–1:30pm
主持:何美婧(香港英國文化協會藝術及創意工業主管)、鍾玉文(亞洲藝術文獻庫教學及參與策劃)
與會講者:陳炳雄(墨.淘創始董事、香港大學講師、文化領航學程第一屆參與者)、范可琪(IFVA節目總監)、郭樞棋及李伊寧(亞洲藝術文獻庫PageNEXT成員)、李志輝(圓桌研究及教育協會總經理)、楊秀卓(香港藝術家)
如何在社會發展中灌輸藝術元素?以藝術主導的社會為2020年的願景,不同致力推動青年領袖發展的文化組織和獨立人士,將討論何種平台才能幫助年輕人貢獻社會。
找方言 | 2:15–3:45pm
主持:Hammad Nasar(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及項目總監)
與會講者:Leeza Ahmady(《Asian Contemporary Art Week》總監)、Deena Chalabi(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對話助理策展人)、Isabel Ching(新加坡獨立策展人及作家)、Natasha Ginwala(柏林/印度獨立策展人、作家及研究員)、Pablo Helguera(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Pitra Hutomo (IVAA代理總監)、彭綺雲(M+策展人)、Robin Peckham(獨立策展人、《The Art Newspaper Hong Kong》總編輯、《LEAP》副編輯)、Aaron Seeto(Gallery 4A 總監)
研究者、策展人、作家以及學者,將探討於處於起步階段的知識生産中心的背景下,相關的翻譯和知識流通議題,當中包括不同論述在其他語言世界的傳播。是次非正式的討論旨在為印尼、印度、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獨立人士和機構提供交流的渠道。
共同:空間 | 4:30–6pm
主持:Zoë Marden(駐倫敦藝術家及策展人)
與會講者:何穎雅(家作坊(北京)發起人)、黎原(亞洲藝術文獻庫數碼館藏項目統籌)、鄧國騫(香港藝術家)、柳詩雅(藝術家、2015年亞洲藝術文獻庫駐場藝術家)、楊陽(聲音掏腰包創辦人)
2014年9月發生的「雨傘運動」,又稱「佔領中環」以及各佔領區成為了想像、實驗和創作的空間,為香港勾勒不一樣的未來,但在佔領結束後又何去何從?以「共同(Common)」為方向,能否成為轉化過程的一部分?藝術家、策展人和文化工作者如何能合力推動這些轉變?
3月17日(星期二)
遺失照片與虛構故事 |12–1:30pm
主持:Cristina Sanchez-Kozyreva(《Pipeline》總編輯及聯合創辦人)
與會講者:梁志和(香港藝術家)、Enin Supriyanto(印尼作家及策展人)、蔡佳葳(台灣藝術家)、Harjra Waheed(印度藝術家)、黄湲婷(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黃志恆(香港藝術家)
此討論圍繞以現成照片作為創作語言,以及透過不同個人觀點再演繹內容的可能性,亦將談及在藝術家的書(artist book)及其他出版物中出現的影像蒐集及呈現。
數碼地理:中國網絡藝術 | 1:45–3.15pm
主持:羅冉(駐北京獨立研究員)
與會講者:Samantha Culp(駐上海作家、策展人、Paloma Powers聯合創辦人)、苗穎(駐北京藝術家)、Michelle Proskell(駐北京獨立研究員、策展人、藝術家、netize.net)、黃子欣(亞洲藝術文獻庫策略及專案策劃)
駐中國的數碼藝術工作者及擁護者將探討中國獨特的數碼地理,以及於此保守、監控空間之中湧現的網路藝術。與會者將討論網路藝術家超越某些指涉及界限的各種可能。
藝術家駐留計劃在中國 | 3:30–5pm
主持:孟金蘭(中國藝術交流總經理)
與會講者:Thea Baumann(上海 Metaverse Makeovers 創辦人及總監)、Anna Eschbach(北京 I: project space 創辦人、策展人及總監)、朱珮瑿(亞洲藝術文獻庫公眾活動項目策展人)、Brian Wallace(北京紅門藝術家駐場計劃)、李綺敏(香港/阿姆斯特丹策展人)
中國現時有超過40多個駐場計劃,為藝術家提供時間及空間創作、實驗和探索。然而各獨立藝術機構的人員卻鮮有機會討論共同的目標及挑戰,以及分享成果和抱負。此討論邀請了不同中國駐場計劃的策劃人一同交流意見。
主辦:亞洲藝術文獻庫
贊助:Elaine & Anto Marden、Wendy Lee & Stephen Li 及 Lavina & William Lim
設計伙伴:紐約 Studio Christian Wassmann and Francesca Grassi 及香港 Sky Yutaka Ltd.
鳴謝:巴塞爾藝術展
支持:活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