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文獻庫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合作舉辦年度《開壇》節目,藉此延續對亞洲近代藝術議題新思維的探索。
本年度更首次以公開徵集提案的方式,邀請本地的建築師合作,設計及建造文獻庫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現場活動攤位,並隨後移師至另一場地再次舉辦現場活動。
此外,經公開徵集遴選的各界文化工作者,將參與一系列於文獻庫攤位進行的「無牆會議」。利用文獻庫的網絡,《開壇》支持研究員、策展人、作家、藝術家、學生、學者延伸進行中的項目、構思新計劃,又或建立合作網絡。
#AsiaArtArchive #OpenPlatform2016
3月22日 (星期二)
新身體政治:藝術還是舞蹈?| 3–5pm
由Alice Rensy與Nathalie Rothkoff合作表演 | 4:30–5pm
檢視藝術及身體如何作為媒介,探討舞蹈在藝廊和博物館空間內的作為。此環節旨在審視空間本身的建築及史實性,同時詰問舞蹈如何因應身體的特定需要而「融入」或挑戰空間。
主持:
Susan Sentler(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舞蹈表演系)
參加者:
陳頌瑛(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舞蹈藝術發展主管)
朱珮瑿(亞洲藝術文獻庫公眾活動項目策展人)
黃子欣(亞洲藝術文獻庫策略及專案策劃及咩事藝術空間負責人)
Alice Rensy(香港編舞家)
Bala Starr(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總監)
前室談: 陳佩之 | 5:30–7pm
與香港出生、扎根紐約的藝術家、作家及獨立出版人,就其近年參與的項目及Badlands Unlimited出版事業展開討論 。
主持:
朱珮瑿(亞洲藝術文獻庫公眾活動項目策展人)
Hammad Nasar(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及項目總監)
3月23日 (星期三)
前室談: 高倩彤、黃志恆、黃慧妍 | 12:30–2pm
與一眾扎根香港的跨世代女性藝術家對談。
主持:
Jane DeBevoise(亞洲藝術文獻庫董士會主席)
翁子健(亞洲藝術文獻庫資深研究員)
批判性的空間實踐:反思藝術與建築交叉 | 2:30–4pm
此環節嘗試闡述促使藝術及建築在批判性的空間實踐框架下,實現踰越「跨學科」象徵的相互交流的因素。有什麼概念及形式的呈現,能作為建築設計對現行狀況作出社會性評論及反思的例子? 此等學科性活動有何動機、方法和效用 (即使作為虛飾或必要措施而言)?
主持:
王蕾(M+ 建築及設計副策展人)
參加者:
Ute Meta Bauer(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當代藝術中心總監)
Nikolaus Hirsch(法蘭克福建築師、策展人及編輯)
伍家瑩(香港建築師及COLLECTIVE創辦人)
黃國才(香港藝術家)
黃志恆(香港藝術家及園景師)
海洋文獻庫 | 4:30–6pm
此環節配合Mariana Hahn的演出,邀請與會人士透過一組島嶼及群島,以及散落於兩者之間的種種,重新思考現有亞洲地圖上標示的疆界。MAP Office 延展其文獻庫駐場期間創作的《亞洲藝術文獻庫地圖集》,在亞洲大陸上尋覓其潛在的明確特性及與海洋之間的獨特關係,以決定疆土觀念的傳播是否主導了區內對當代藝術的新解讀。
主持:
MAP Office (Laurent Gutierrez & Valerie Portefaix,香港藝術家及教育家)
參加者:
Mariana Hahn(柏林藝術家)
Jaimey Hamilton Faris(夏威夷檀香山大學批判理論及當代藝術助理教授)
HG Masters(伊斯坦堡作家及編輯)
Jesse Mc Lin 及 Julie Progin(香港Latitude 22N聯合創辦人及美術總監)
Pelin Tan(馬爾丁社會學家及藝術史學家)
3月24日 (星期四)
空中飛人:藝術非牟利機構| 2–3:30pm
八位獲邀出席的講者在每個長達十分鐘的模擬「極速約會」中,接受文獻庫與香港大學合辦的香港藝術史研究工作坊的學生的連串提問。此環節旨在審視非牟利團體如何在藝術市場日益受重視的當下,於社會、政治及教育領域中左右公眾論述。
主持:
官綺雲(香港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黃湲婷(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
2015 Yishu中國當代藝評獎 及 「甚麽中國?」| 4–5:30pm
此環節圍繞當代中國藝術的定義,探討試圖將之描述、討論及質疑時,背後存在的固有複雜性,涉及的主要議題包括種族特性、國族地位、政治意志、全球化現象、文化投資及藝術市場。釐定當代中國藝術中的「中國」,如何成為一個概括化現象,漠視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台灣,以至廣大的華裔移民族群之間迥異甚至有時相悖的歷史?
主持:
華睿思(溫哥華《典藏國際版》主編)
參加者:
Stephanie Bailey(《Ibraaz》高級編輯;《LEAP》特約編輯;《Ocula》專題編輯)
董冰峰(北京OCAT北京館藝術總監)
朱珮瑿(亞洲藝術文獻庫公眾活動項目策展人)
田珠莉(上海英國皇家亞洲文會中國區藝術史學家)
Diana Freundl(溫哥華Vancouver Art Gallery亞洲藝術副策展人)
馬唯中(香港M+水墨藝術策展人)
鄭勝天(《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執行編輯)
新太平洋地域、合作與贊助 | 6–7:30pm
此環節全面檢視太平洋地區的贊助現況、區內新興的藝術樞紐,以及當代藝術樞紐在國際間的地理轉移,重點討論的例子包括香港、悉尼、奧克蘭及檀香山。
主持:
Katherine Ann Leilani Tuider(檀香山雙年展聯合創辦人)
參加者:
Aileen Burns及Johan Lundh(布里斯本現代美術學院行政總監)
Ioana Gordon-Smith(奧克蘭Tautai Contemporary Pacific Arts Trust)
Jaimey Hamilton Faris(夏威夷大學馬諾亞分校批判理論及當代藝術副教授)
MAP Office(香港藝術家)
Amna Naqvi(AAN Foundation及AAN Collection聯合創辦人)
3月25日 (星期五)
紙談:有關大中華區的獨立藝術書籍與出版 |2–3:30pm
藝術家、策展人及獨立出版人就近日「藝術家叢書」的發展及其受到大中華新一代藝術家追捧的現象振聾發聵。相關發展雖然開拓了一個連繫廣闊、具自主性的線下創作自由領域,但亦激起了創作及管制之間由來已久的兩難。
主持:
Josef Bares(香港藝術家)
彭倩幗(香港藝術家及 Small Tune Press 出版人)
鍾玉玲(M+ 編輯)
參加者:
Erik Bernhardsson(中國/歐盟Modes Vu出版人)
Craig Cooper(香港/英國《Madame Wang》編輯及藝術家)
Feng Junhua(廣州副本製作文學機構出版人)
Kit Hammonds(墨西哥Vernacular Institute Index Art Book Fair、台灣獨立策展人)
李威儀(台灣《攝影之聲》出版人)
Amy Sherlock(《frieze》評論版編輯)
言由(北京Jiazazhi Press出版人)
姚天佑及蔡嘉宏 (香港MAJO Design設計師/出版人)
朱建林及馮偉敬(廣州《馮火》藝術家/出版人)
當下與將來之間的文獻庫 | 4–5:30pm
一眾曾將文獻或文獻整理融入其創作和專業的藝術家、策展人、學者及社運家,將拆解活化及展示文獻所遇到的主要問題,並探討藝術、策展及史料編纂方略的各種模式。
主持:
于渺(藝術史學者)
潘律(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參加者:
蔡影茜(中國廣東時代美術館策展人)
林亦凌(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管理)
李繼忠(香港藝術家)
Christopher Phillips(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策展人)
沈瑞筠(廣州藝術家及策展人)
Pelin Tan(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學家及藝術家)
鄧兆旻(台灣藝術家)
睇真尐藝術搞邊科 | 6–7:30pm
與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展覽策劃人及藝評人深入探討藝術有什麼作為:如藝術能透過重塑過去而連繫未來的話,我們如何闡明藝術的功用?藝術又如何在境況轉換、轉移和蛻變時,協助我們理解周遭的現實?
主持:
崔賓娜、黃湲婷(2016 光州雙年展策展團隊)
3月26日 (星期六)
由一個故事開始 | 11:30–1pm
此環節將探討期刊在建構、質疑、至重組現代及當代藝術論述的角色。檢視流行、文化及文學雜誌、自主出版的線上刊物、以及藝術家所辦的雜誌和期刊,從而細察藝術家如何書寫藝術,以及藝術家和作者如何利用神話、宗教文本、虛構故事及民間傳說,亦窺探小說家和詩人如何想像藝術家的面貌。
主持:
Sneha Ragavan及武洪楊柳(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
新身體政治:藝術還是舞蹈?| 2:30–3pm
表演:由Alice Rensy編舞家與Nathalie Rothkoff合作表演
紙皮生活| 4:30-6pm
多個參與香港中環紙皮回收貿易的單位聚首於文獻庫的攤位。名為「紙皮萬歲」(‘Cardboard Lives On’) 的跟進會議將於2016年7月舉行的Wulia個展《Trade/Trace/Transit》中召開,作為展覽的其中一個環節。
主持:
Tintin Wulia(印尼藝術家)
參加者:
Riza Arnesto(香港菲律賓外傭)
Terry Choi(香港興利收集站聯合持有人及環境工程系文學碩士生)
Anneke Coppoolse(香港街道垃圾收集研究員)
Wong Lik Wai(香港都市研究系學生)
利用亞洲藝術文獻庫的主題標籤,在社交媒體上與我們交流:
Facebook: Facebook.com/AsiaArtArchive
Twitter/Instagram: @AsiaArtArchive
#AsiaArtArchive #OpenPlatform2016
主辦:亞洲藝術文獻庫
贊助:Wendy Lee & Stephen Li、Lavina & William Lim、Elaine & Anto Marden
設計夥伴:COLLECTIVE
營造夥伴:EDM Construction Ltd.
顧問委員會:Colin Fournier 教授、MAP Office、SKY YUTAKA
媒體夥伴:《frieze》、《燃点》
特別鳴謝:亞洲藝術文獻庫團隊、Iftikhar & Elizabeth Dadi、Nathalie Rothkoff、Uniplan
亞洲藝術文獻庫為2016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文化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