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電影《湧浪之間》(2019)選段放映,隨後兩位導演(王博、潘律)將與藝術史學者孫先勇對談。
時間:早上11時至下午12時15分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第二部分:Roberto Castillo、Innocent Mutanga、成美芬及蔡宇鳴對談,由詹明慧主持。
時間:下午12時30分至1時30分
地點:大館當代美術館 藝術家書籍圖書館—營房大樓03-206室
節目分兩部分,內容圍繞因王家衛作品《重慶森林》(1994)而聞名於世的尖沙咀重慶大廈。重慶大廈是亞洲與非洲各國商人的匯聚處,住客國籍多元,被人類學家Gordon Mathews定位為全球化研究的另類範式。
節目第一部分為王博和潘律合導的《湧浪之間》(2019年)之選段放映。電影第三章「鋼鐵玻璃建築」介紹了現時重慶大廈錯綜複雜的社會意義及建築特色。該片被形容為一首政治詩,以全球化資本主義下的典型城市作框架,主力探討香港流通系統。
來自藝術及建築史、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專家將出席第二部分的座談會,審視重慶大廈自1961落成至今、從原本的豪華住宅轉化為「低端全球化」中心的發展。
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參與。
第一部分
王博為駐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家及電影製作人。王於清華大學取得物理數學學士及宇宙學碩士學位,後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修讀攝影、錄像及相關媒體專業,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王以藝術家身分創作的作品曾於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瑞士真實影展、東京影像論壇電影節、倫敦當代藝術中心論文電影節、韓國非軍事區紀錄片電影節、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廣州時代美術館、布魯塞爾BOZAR當代藝術中心等一系列機構及盛事中展出。王是2013年Robert Flaherty Film Seminar(羅伯特弗拉哈迪電影研討會)的研究員,亦是2017–18年度ACC-Rijksakademie(光州亞洲藝術中心-荷蘭皇家藝術學院)聯合駐留項目、2016年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的駐場藝術家。王目前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視覺與批判研究系和藝術史系。
潘律博士是駐港電影製作人及學者。潘在香港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先前曾於上海和拜羅伊特修讀文學及文化研究。潘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視覺文化、城市空間、戰爭回憶和美學理論。潘是柏林技術大學、哈佛燕京研究所、福岡亞洲藝術博物館和台北國立藝術大學的研究員。潘現於香港理工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任教華語電影、文學和文化史。作為王博的創意合作夥伴,潘曾獲日本影像論壇電影節卓越獎、UCF/IAMCR城市傳播研究榮譽提名,以及DMZ韓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DMZ紀錄片基金」贊助。
孫先勇是吉隆坡馬來亞大學的高級講師,集中研究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東南亞的藝術和視覺文化,其他研究興趣包括早期現代、殖民及現當代時期亞洲的全球藝術流動、建築和視覺文化、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的文化網絡和比較架構,以及亞、非洲的抽象及現代主義。孫的博士論文探討了1950至1970年代在新加坡/馬來亞、印尼、泰國及菲律賓的戰後左傾藝術運動之空間視覺實踐。投身學術研究前,孫曾在東南亞現當代藝術領域擔任策展人,亦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採用同行評審制的新期刊《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in Asia》的聯合創刊人兼編輯之一。孫是馬來西亞設計檔案館的團隊成員;該資料庫專門整理二十世紀視覺文化的檔案,並進行相關研究和教育工作。
第二部分
Roberto Castillo(陳古城)是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自2006年起一直在亞洲生活、工作並進行研究。除文化研究外,陳亦涉足新聞學、國際關係、政治科學和歷史等學術範疇。2009年,陳在北京擔任新華社分社編輯,對日漸增多的居中外籍人士及其跨國聯繫產生興趣。自2010年以來,陳一直對活躍於廣州的非洲人進行文化研究,並營運「非洲人在中國」(Africans in China)網站。
Innocent Mutanga是駐香港的津巴布韋企業家,積極提倡社會正義,致力鼓勵公眾關注弱勢社群需求,了解其生活環境。Mutanga為新晉人類學家,曾到多個發展中國家遊歷,後來在香港合辦「流浪之聲」、「香港非洲中心」及「和諧香港」三個社會企業,謀求解決不同弱勢群體所面臨的問題,對象包括難民、女性外籍家庭傭工、非華裔性工作者和LGBTQ族群的少數族裔人士。
成美芬是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研究生管理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上海及香港偏建建築設計事務所(SKEW Collaborative)的創辦人之一。成亦是Docomomo HK(「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香港分會)的創始成員,並在2017年新加坡建築師學會的新加坡建築節中擔任聯合總監。成身為建築師和建築歷史學家,著作探索各種學科間的交匯和建築學中的代理問題。其最新著作《頑強之城:發展的歷史、地圖及建築》(暫譯)將於2020年出版,內容探討香港的城市韌性及建築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蔡宇鳴是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藝術史系教授暨文學藝術與文化比較研究所所長,專研究跨國先鋒派藝術,曾撰〈日本具體派:將現代主義去中心化〉(2011)一文,並於2013年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聯合策劃了「具體派:燦爛的遊樂園」展覽,並以此獲得國際藝術評論協會(AICA)獎。蔡過去的出版著作探討了全球化與藝術、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以及因紐特人和日本版畫的關係,目前正撰寫《Decentering Modernism》和《Paris from the Outside In: Art and Decolonization》兩本書,前者以跨學科和方法論的方式分析世界藝術研究,後者則以巴黎為交匯點,研究全球現代主義的歷史條件。蔡在全球現代主義和非殖民化方面的興趣和專長皆與此研究項目密切相關。
詹明慧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滿地可協和大學當代藝術教授和民族文化藝術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詹是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及文化活動組織者,其研究方向包括當代民族文化和全球藝術史、媒體藝術、國際藝術展覽和批判策展研究。2018年,她協同編輯了RACAR秋季特刊《甚麼是批判策展研究?》(What is Critical Curating?)。作爲Artexte文獻中心當代藝術研究獎得主,詹在滿地可召開了2019年全球亞太藝術交流研討會(GAX),題為「當代藝術中的亞裔原住民關係性」。詹現時的研究計劃包括亞裔加拿大藝術史和亞非原住民未來主義美學。
計劃伙伴:
贊助:
是次活動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合辦。
是次活動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和大館當代美術館合辦。